
「它是部好片。」我說這句話並不勉強,但就是無法融入,
我對整部片的感受非常平淡,以下簡單講兩點:演員問題、劇情問題。
首先談演員,眾演員演技不到位、髒話不到位、腔調不到位,
除了柯宇綸、龍劭華和潘麗麗是高分群之外,
彭于晏這主角演得算是及格而已(感覺得出來就是非台語系的演員),
其餘包括陳漢典、夏靖庭及那群流氓,在我看來是完完全全的不像!一點嘛架勢氣口攏謀!
講那髒話講到我想笑,後來在台北舞廳的那幾位老大還比較有樣子。
既然無法身歷其境,如何融入?
既然無法融入,如何感受到熱血沸騰?
我一直覺得這是台灣新生代演藝圈很大的問題,
很多戲挑角色,挑的只能是類似「這演員平常就是這個感覺,來演這角色剛好。」這是無可厚非,
但現在的新一輩演員,少有那種實力派能演笨蛋演笨蛋、演流氓像流氓、演老師像老師,那這會遇到的問題就是,
萬一不是一個「流氓底子」的演員,那他就演不好,總不能場場流氓戲都叫王識賢、馬如龍來演,
「艋舺」在我心中的評價很高,因為它用劇情與對白,去將每個角色的人性掌握很好,
但問題一樣是出在「不像流氓」,而那群不像流氓的演員,也是新生代,
實力派接班人呢?
劇情方面我很推幾個點,例如片頭的撞傷頭帶出回憶劇情,再接回阿信在醫院的大哭,這很動人,
阿信始終也沒有和599相認,這算少數電影中有男女主角,兩人卻始終未曾見面相認的狀況,
同樣的電影類似:電子情書、西雅圖夜未眠、向左走向右走等等,有的最後男女主角都還是相認在一起了。
我認為阿信這種劇情帶出的遺憾感也很動人。
結尾阿信跳完後的歡呼,我相信不少人等著看螢幕出現超過95分的高分,並照著阿信拿金牌等類似畫面,
我心中則默唸:「拜託,如果你是部好片,請在這邊結束畫面好嗎?」
所以,它是部好片。
重點不在結局,而是這一路走來的波折與奮鬥,這些電影都明示暗示到了,就是好片。
附帶提個場景,這真是我近期看過最貼合時代的畫面了,
阿信那「過時」的用語、服裝、機車、勝利姿勢、把妹方式,在當時可是再流行不過,
這方面我賦予極高的評價!
是好片,但如果能再選一次,我不會進電影院看這部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