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部探討生命價值與意義的電影,

然而電影實在算看得多了,

相較於電影「禮儀師的樂章」和那本書「遺物整理商看見了」,

這兩部電影帶給我的感觸普普而已。





米芽米咕人:


是一部可愛、創意、教育意義兼具的卡通,

樹長反了?(雖然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盜墓筆記」有點不妙......)

不過這創意確實值得玩味,

另外是天空的瞬間燃燒與湖面的瞬間結冰,

這部片若非卡通,應該也蠻好看的。

片末的老千對話也算神來一筆。


是值得一看的卡通。





和豬豬一起上課的日子:


天啊...典型的日本戲劇模式。

看電影看多了都會有這種「先知先覺」,

前面的投票18、5、3,總人數是偶數?

那鐵定是吃與不吃同票數,最後老師決定,這種劇情了。

看到一群人追著車跑,未看(啊!?)先猜日本片。


接著是一連串的的辯論比賽,

坦白說,我個人覺得稍嫌枯燥,

因為其實知道他們會講些什麼,也瞭解各自的心態,

這時候搭點輕音樂比較好,要不場面真的很乾。


我這麼說不代表它是壞片,它絕對是一部有意義的片,

僅僅是對我而言沒太大的新意罷了。


雖說改編自真實電影,但實際上,

不論是辯論也好,學生與豬的感情也好,

畢竟都只是「演」的。

相較之下,若同樣的題材,

是以「紀錄片」的形式拍攝,是否更具欲闡述的意義?


然而其實我有想過「紀錄片」之不可行,

就在於電影與現實面的落差,現實面絕對更多的旁枝末節,

例如絕對會有不想參與其中的學生(冷眼旁觀)、會有不想做清掃工作的學生,

而由此之下會產生「豬是我們在照顧你都沒掃過大便你憑什麼決定豬要被吃掉?」諸如此類的事件。

況且,我並不相信小六的學生,能推論(竟然有一半)得出「吃掉牠才是對牠負責」這樣的結論,

這年紀的學生多數意氣用事,直來直往,不想怎樣的事情就不要去做,

除了感情之外,還會有群眾效應,「為什麼自己要成為劊子手?」先投不殺再說。

也因此我並不多相信這部片翻拍自真實事件,應該僅止於「類似事件」。


片尾的畢業歌令人驚豔,

不過是一首畢業歌,轉那麼多關係大小調,好音樂耶!






這部片,若已經有心理準備,大概知道會演些什麼,

那其實沒有必要看,因為就是演心中想的那些劇情罷了,

不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aiMa 的頭像
    ChaiMa

    宅馬窩

    Cha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