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起因於看了商週一篇文章,標題是:

每天記帳,是窮人才會做的事!

標題下得驚悚有如記者,

內文卻盡是酸味與不專業也是有如記者。

有些論點我同意,有些嗤之以鼻,

我是沒看完啦~(挖鼻孔)

有興趣可點此連結: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4711

 

 

 

我用錢的想法非常簡單:

錢→花錢→得到效用→得到的效用相當於得到多少錢

錢→省錢→省錢帶來的負面情緒→這負面情緒相當於損失多少錢

 

可能經濟學六年來的「訓練」,

我現在能很自如地反射思考出,

我這錢花與不花的效用差別有多大。

 

若不懂「效用(Utility)」意義的,

可以把「效用」想像成「快樂程度」。

 

簡單舉例:

吃早餐時,想加顆蛋,多花了10元,

吃那顆蛋時,得到了猶如撿到20元的效用;

吃中餐時,想多點一份小菜,多花了40元,

吃那小菜時,得到了猶如撿到50元的效用;

吃晚餐時,想喝飲料,多花了50元買飲料,

喝那飲料時,得到了猶如撿到70元的效用。

 

我實際上總共「多花了」100元,

但總共我「多得到」的效用猶如自己撿到了140元。

這樣的花費就是140-100=40>0

值得的。

 

但是,如果我逼著自己要節儉、要省錢......

 

吃早餐沒吃到很想吃的蛋,負面的心情猶如掉了20元;

吃中餐沒多吃那小菜,負面的心情猶如掉了20元;

晚上好想喝飲料卻忍住不喝,負面的心情猶如掉了20元。

 

我沒花錢,竟然產生了-60元的效用,

這可不只是單純的「省錢」啊!

這附帶影響的是「省錢的負面情緒」。

 

然後我省下的百元鈔票,

在吃晚餐回家騎車時不小心飄走了!

「早知道就花掉!」

這負面心情,可不只是「猶如掉了100元」這樣簡單啊!

我會覺得我彷彿掉了200元!因為......

我損失「花掉能多得到猶如撿到40(140-100)元的效用」+

結果我「沒花帶來的負面情緒猶如掉了60元的效用」+

實際損失的100元。

 

試想喔~若我有花這100元,然後最後掉了100元,

會是140-100-100=-60

這時候的心情綜合來說只會像是掉了60元一樣。

 

我試著從各角度去解釋,上面的效用感覺,

只是在不同角度轉移,

這樣不知到底能不能把我想講的確實講出來......

 

因此對我而言就很簡單,

我很要做一件事,我就會去做,

我很想要花錢在這上面,我就會去花,

既然「我很想」,那就表示「花錢後帶來的效用」會超過「省錢留在身邊的效用」。

不過這方法,可能只能用在極端理性的人(正是在下)身上吧!()

 

 

 

回歸原文,我仍是有記帳的,但我知道自己不是個窮人(大笑)

我記帳倒也不是為了省錢,為了看哪邊多花了下次要注意,不是。

只是偶爾有些「異常狀況」可以讓自己笑一下,

例如「人情往來-交際應酬」的支出,一回想起聚餐的某些「劇情」,

都不禁莞爾一笑......

 

唉呀真是個很怪的記帳理由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aiMa 的頭像
    ChaiMa

    宅馬窩

    Cha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