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兩個週六,朝10暮7的上課時間,

我得到了張「內部講師訓練結業證書」,

內容不乏一些上課表現積極優異等等一類的,

重點是:所有上課的人都有拿到。

再次讓我感嘆所謂「名義上」與「實質上」的落差。

正如同經濟學上「理論」與「實證」的落差。



講白了,這堂課的「存在」已經是個很弔詭的狀況,

它宗旨是:如何將有參與這堂課程的人,培養成一名優秀的講師。

我先說我的想法,我認為:

一名講師優不優秀,壓根不是訓練出來的,一句話,「那是一種天分。」

一個人的個性、風格、言行舉止、舞台魅力,才是決定他能不能成為一個優秀講師的因素。

而不是談談什麼3P(Pose, Pause, Pick)、5C、7個element,

就能將一個不符合講師特質的人變成優秀講師,「優秀講師」這個頭銜,不是照本宣科能培養出來的。



以我為例吧,這次的主題是「15分鐘搞懂經濟學」,

我自認表現應該屬前段班學生,但坦白說,我就只是照著我過去經原助教的教學方式罷了,

我根本沒去管我第一天第一堂課,講師Jerry所說我們該做到哪些要素。

或許我做到了所謂3P、5C、7E等等要素,但那應該是我在過往多次講課下,自然而然會培養出的,

而這種要素在培養出來之前,並不是聽聽人家說,自己就會知道要把它們加進去的。



但我仍是很佩服講師中的講師Jerry的上課內容,

其實我相信他有認知到上述我所說的,

但他仍很偉大地將「一個優秀講師該具有的『講課時的外部特質』」條列式地陳列出並教導大家,

儘管他可能早就一眼看出「這人根本不適合當個講師。」

我個人認為,整堂課的成效其實非常有限,我敢說,

同樣一個人的講師演練15分鐘,在下列三種情況:

上課前、上課後、Jerry評論建議後,那種內容與呈現狀況,

並不會有太大的不同,但這可能已經是這個人人生中最不同的三次講課

當下會有不一樣,但久了之後,一定又恢復原貌,

Why?

因為講師的呈現,看的是這名講師的「個性、風格、言行舉止、舞台魅力balabalabala」,

這不是短短兩天兩堂課的時間就能改變的。

更別說一名早已經有過多次講課經驗,已經被定位成講師的人,怎可能說改就改?



儘管我個人認為成效有限,我對Jerry仍持著一定的尊重態度,

如同我說的,他很偉大,換做是我哪天變成這樣一個身份地位,我才不會去做我認為沒效果的事。

同時,第一堂課的圓圈與十字,這部分讓我眼睛為之一亮,

這真的非常適合放在「長官與屬下的溝通」類似的課,對象就是那群長官,

在這樣一個「實作」之後,應該會深有感觸。





大致如此啦~想藉這篇再討論一個議題,

這是我在講師訓練課前所寫下:最想學到的部分。

但當然,這部分並沒有提及。



在面對不同年齡層、不同教育層的聽眾,我發現,

講師在開頭描述自己的「能耐」,必須有所不同。

不論我自身是個演講者、或我是台下聽眾,越多場的經驗讓我深有此感。



常聽到很多講師在開場時,介紹自己作了什麼豐功偉業、擔任過什麼厲害職務、現在又是個什麼厲害角色等等,

在早期,我總覺得這沒必要,今天他能受邀而來,我自然相信他有這樣的「能耐」。

但我發現,這是一種「間接」思考,我之所以信任講師,建立在我信任「某個機構」,

因此某個機構邀請這名講師,我欣然接受。



然而,我就直說了,年紀越長者,越不擅思考者,我耗費在闡述自己多有「能耐」的時間則必須拉長,

年紀越長者,他們自恃經驗老道,先別說他們不信任講師,他們可能連自身待的機構都不信任;

越不擅思考者,他們思考邏輯無法間接性,他們不會想到「他都可以受邀而來當然很厲害」,他們很直接地就是看「你有什麼了不起?」

按:不擅思考者,可從學歷、講師所處演講地等等去判斷。

這部分其實我很想參考Jerry的經驗,想瞭解他會不會有同樣感受,

然而我發現心裡早有答案,因此沒課後詢問,「不論Jerry回答什麼,我還是這樣認為。」

既然如此,何必問......





做個小結吧!

我很尊敬講師,不過單看內容,我認為成效不大。

若講師是以「就算只有那麼一丁點成效,我也要帶給大家。」

那...我就更尊敬他了,感謝Jerry。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aiMa 的頭像
ChaiMa

宅馬窩

Cha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