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莉亞羅勃茲近年來少數的作品之一,英文原名為:Eat, Pray, Love

聽說票房還OK,不過我個人看完,覺得這片能接受的族群應該範圍極小......

看這片,首先較適合三十歲以上的女性(四五十歲對人生已有所回顧者尤佳);

其次,必須事業小有所成,生活富裕、不以錢為考量前提的生活背景;

最後,心中想法不得被傳統華人價值觀所束縛,男歡女愛、隨興所致是正常的人性。



如果片頭就發出「她老公做錯了什麼?為什麼她離開他?」的不解,那這部片還看什麼呢?

全片描述的是一種倦怠感,不甘於現狀、力求突破改變的想法,

說穿了,女主角其實很自私、很任性,她決定不要再為他人負責,她只想為自己的心負責,

但矛盾的是,她其實並不清楚她想做什麼、也不清楚怎樣做才能獲得快樂......

在義大利,她擺脫世人對「身材苗條」眼光的束縛,開始大吃特吃(Eat),她發現自己很開心,

同時慢慢瞭解了義大利人口裡所謂「享受生活」的定義:

「你們美國人,都需要別人告訴你怎麼讓自己活得快樂,我們義大利人都不用人說,自己就會知道。」

在印度,她開始習慣融入冥想、祈禱(Pray),她反省自己棄老公離家的罪過,

試著原諒自己,試著瞭解自己到底想做些什麼(這段對沒有宗教信仰的觀眾更是毫無共鳴了);

再次回到峇里島,是應諾對大師的預言,再次應證女主角其實不知道自己要幹嘛,

但其實她越來越認清自己的想法,只是還沒有一個定性,

遇上的離婚巴西男,是個加速劑,最終,女主角在「自己想要、且確定認清自己想要」的情況下,

找到愛(Love)。



坦白說不難理解,但難有共鳴,尤其是在華人社會,

與陌生男子勾肩搭背,在華人觀眾潛意識裡就是不舒服,

更別說任性離婚棄家、與片中男配角隨「性」所致,

全片就是要闡述人生的道理,卻與華人所習慣的人生價值觀相衝突,

這是在華人社會裡難獲好評的主因。



以我個人而言,其實對本片沒什麼認同感,

畢竟年齡還不到足以回顧自己錯過些什麼的階段,

以男方立場確實也不喜歡女主角的隨「性」所致。

我對片長的感受蠻矛盾的,我覺得在峇里島的橋段再更長、更鋪陳些,

我應該會能接受她最後一段戀情的結果,但全片我又覺得太長了,

畢竟已經近兩個半小時,若說切上下集絕對不妥,拿掉一個國家旅行也鐵定不對,

我在思考,這或許已經是本片最好的呈現方式了......

本片推薦給四十歲上下有婚姻經驗的女性觀眾欣賞,這是最可能對本片產生共鳴的族群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