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評論說,重點在劇情過程,結局究竟如何,不重要,

我的立場相同,但我主張結局非常重要,從結局可以看出整部片的超高價值,

結局很完美地制衡了劇情內容、對白、演員技巧,

影片很恐怖,結局也有種「恐怖均衡」,在於,我們終究不知道,

悠子老師到底原諒了修哉沒有?

試想,若現在劇情過程呈現的是,修哉的對白出現悔意,

悠子老師的言行舉止出現心軟、原諒,

或是相反,修哉至爆炸仍是不知悔改,

悠子老師言行間不論軟硬,都只為進行可怕的復仇,

我們能很輕易地推斷出結局是正面或反面,

但正因我們「無法肯定」,可見本片將人性凸顯得多麼複雜矛盾,

這就是富含高層次人性面的好電影!



劇情內容很豐富,而且開場的運鏡場景與口白手法,

讓觀眾(至少我)有無法將影片與現實脫離之感,

這樣恐怖的事件,似乎很容易就發生在我們的世界,

簡單說,全片一開始就抓住了我的心,

接續下去的聽覺視覺,真是任電影宰割了......

講到這種認同感,可能有的人也僅少數,

我國小低年級時期的某同學,當年是個連被老師罵都會發抖的乖學生,

升上同一所國中後,學校牛蛇雜處,三年後國三,

已經是學校裡一等一的流氓老大,話說我約國二第一次聽到這消息時,

「你說XXX是你們班老大?」

心中還暗想:不會吧......是那種被欺負而戲稱的嗎?

後來這傢伙,在隔壁鄉鎮殺了人,進少年監獄(或感化院之類的我不確定)去了,

我是直到他三年後出獄(我升大學時某次從國中同學口中聽到),

才知道整件事流程,

「他竟然殺了人?」雖說不難想像,但我還是小有錯愕。

大學某天吃中餐看報紙,「......仇殺,XXX中槍傷重不治......」,

看事發地點與受害人年齡名稱,確認正是我這位國小同學,



這算是離我最接近的一起社會新聞了。

因此,關於少年法保護殺人的少年(殺了人竟只關三年),

對那種從小家庭教育扭曲,對社會價值觀不成熟,卻正處青春期自以為成熟的年紀,

當他們瞭解,輕則偷拐搶騙直至重則強姦殺人,


根本只是微不足道的保護管束,即使關也沒多久,

「什麼事都做得出來!」這樣的經驗是本片開頭能帶給我很大認同感的原因。



更值得推崇的是日式一貫的背景細節處理,我向來很喜歡日本創作,

不論漫畫、日劇、小說、電影,在於日本人很擅長描述一個人個性演變的過程與原因,

這點在日本漫畫尤其常見,常常動輒放上一整個人物的過去背景,即使是配角,

導致他今日所作所為的主因,本片亦如是,

 


娓娓道來修哉的孩提背景,導致對人生價值觀的扭曲,

這讓整部片流暢無窒,各個角色的言行舉止動機十足,

而這也正是我一直以來看電影所著重的部分。



回到劇情本身,

自己的死,不是最難受的懲罰,

更難受的懲罰,是自己最愛的人死了,

最難受的懲罰,是自己最愛的人被自己殺死了。

悠子老師是個已經成功一半的復仇者,

她成功地令直樹精神錯亂,

進而,直樹母親想親手了結自己罪過的兒子,

結局是直樹在發瘋的狀況下殺了自己最愛的母親......

這並沒有讓悠子老師感到滿足,他將計就計地讓修哉引爆炸彈,

修哉認為母親被自己親手殺了,那正是萬般的煎熬之下,

「開玩笑的。」

什麼事情開玩笑的?

是指前一句「重生的人」開玩笑的?

還是「母親被炸死」是開玩笑的?

不可否認的是修哉此時燃起的一絲希望,

若悠子老師是個最完美的復仇者,賦予的這一絲希望,

就是為了再次沈重打擊修哉的惡魔之言;

但反之若真是悠子老師給的重生機會,

他領情嗎?認清嗎?大悲大喜之後,修哉的心態轉變了嗎?人生還有救嗎?

一個用心看這部片的人,肯定能從這樣的開放式結局,學到些什麼。



「如果我是悠子老師...」「如果我是修哉...」

值得深思與推薦的好電影,告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