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真的是小看這專業領域了。

從感受到自己不斷進步的過程中,

就能發現距離「高手水準」還有漫漫長路,

完全不是外行人與初學者很簡單的概念:

不就是靠運氣和嚇唬人?考量一點機率和心理層面就是高手?


至今22天的牌齡,

從上次po文(17號)到現在共10天,只玩0.1美金的360人坐滿就玩,

玩了有55場,9場進錢圈(均值0.5),殘餘129元,淨損0.79元。


雖不增反減,但至少虧損放緩,且有越來越理解這遊戲的趨勢。

照錢圈均值0.5美金計算,相當於每玩5場要有1場能進錢圈,才可能轉虧為盈。

在能做到這件事之前,總之限定自己只能玩這種場。


這幾天,看到許多玩家有「剛接觸的我的影子」:

1. 過度高估自己的手牌(沒觀察下注的人的習性、只關注自己手中的牌)

2. all in range過寬(A7、Q9s、JT等等),也不看時機。




來談談「主動all in」這個動作好了,我覺得必須分成三個層面:



一、單純唬人、想偷底池、完全不希望有人跟(後70%牌):


必要條件~

1. 剩餘不到3個玩家(含自己)以下,所以只能是SB、BB、D這三個位置之一。

2. 剩餘玩家都是保守型,只打10%牌的人。

3. 對手籌碼非極高或極少,極高可能跟all in輸了也不痛、極少可能半放棄會亂跟。

4. 自己籌碼還有競爭力:不要只剩個3BB,那這種all in有跟沒有一樣。

5. 在桌上建立的印象是保守型:很少open、每次的攤(亮)牌都是好牌。

6. 很久沒玩的感覺,例如連續十把都沒玩,結果現在突然all in。


補充條件~

7. 最好搭配接近bubble time。



二、半唬人、想偷底池,心裡希望不要有人跟,但縱使有人跟了,也還有一定程度的勝率:

牌型:10%~30%牌,小對子(22~88)、小連號同花(34s)、大連號不同花(TJ)、A雜(A6~A9)、K雜(K2~K8)

1. 可稍放寬到4個玩家(含自己)以下,至少是CO的位置。

2.~7.相同



前6個條件都是缺一不可,7是附加提升成功率的狀況,

因此,打個兩三場也不見得會出現一次同時滿足條件的狀況存在。

因為0.1美金的場,即使進到前1/3(120名),打得隨興(偏fish)的玩家還是所在多有,

要剛好滿足好位置、好籌碼、好對象、好印象、好背景,其實很難,

換句話說,在大多數狀況下,all in都不是該常出現的正常行為。


而且這概念就是賭all in時剩下的n家沒有前10%他們想打的牌。


例如在D all in :

全蓋牌的機率是0.9^2=81%,贏的機率是100%,期望獲勝機率81%

一家跟的機率是0.9*0.1*2=18%,贏的機率是33%或50%,期望獲勝機率6%或9%

兩家跟的機率是0.1*0.1=1%,贏的機率是20%或33%,期望獲勝機率0.2%或0.33%


總計是:

拿到末70%的牌all in,獲勝機會是87.2%,

拿10%~30%的邊緣牌,獲勝機會約90.3%。


例如在CO all in:

全蓋牌的機率是0.9^3=72.9%,贏的機率是100%,期望獲勝機率72.9%

一家跟的機率是0.9^2*0.1*3=24.3%,贏的機率是33%或50%,期望獲勝機率8%或12%

兩家跟的機率是0.1^2*0.9*3=2.7%,贏的機率是20%或33%,期望獲勝機率0.54%或0.89%

三家跟的機率是0.1^3=0.1%,贏的機率是14%,期望獲勝機率當作0吧~


總計是:

拿到末70%的牌all in,獲勝機會是81.4%,

拿10%~30%的邊緣牌,獲勝機會約85.8%。


可以發現拿邊緣牌在4人當中獲勝的機率,還不如,拿爛牌在3人當中獲勝的機率。



三、想要有人跟的all in

與前兩種不同,這是想一口氣翻倍籌碼的all in方式,

在牌桌都是保守型或高手的條件下,

這種all in通常換來幾個不理想的狀況:

1. 全桌蓋牌,空有一手好牌卻只吃了底池。

2. 有人跟牌,但這傢伙的牌根本不比自己差。(例如KK撞上AA, KQs撞上AK)

3. 建立了一個「這傢伙會all in」,可能偏新手、偏fish、偏鬆的印象,

 這影響著後續自己的下注印象,會讓狀況不好掌控。

因此這種all in,只有一個條件,就是:

場面上有fish型的玩家,這種玩家才會拿較差的牌去call自己的all in。

而這種狀況才是拿好牌主動all in的理想狀況。



高手越多,一二型可使用的機會越高;

fish越多,三型可使用的機會越高。



上面暫且都還沒討論到期望值,僅單就期望機率去談。


而事實上,玩到現在,我發現在新手時期很多想要all in的牌,

其實都應該先3-bet或4-bet,等flop下來,OK再all in,

我歸納的好處如下。


首先,當拿到好牌時,在fish玩家不存在時,

3-bet可首先淘汰掉10%~30%邊緣牌的人(更不用說末70%),

這些人有機會靠公用牌獲勝,

但也自知獲勝機會不高,若要付出3-bet去看公用牌,他們意願不高。


因此剩下來的玩家,自己會心裡有底大概在flop之後還能有多少勝率,

例如手拿JJ看到flop是238,這大致就蠻穩的了,

透過接著一兩手的下注與跟牌狀況,大致能判斷有沒有撞上draw或set。


若確認自己牌好,這時候再all in,就是3種狀況:

1. 有人call,自己輸了:狀況也只跟一剛開始就all in然後輸掉,狀況一樣。

2. 有人call,自己贏了:狀況會跟一剛開始就all in,有人call一樣;

 但會勝過一開始就all in,而沒人call的狀況。

 且在沒有fish的狀況下,不會發生「一開始就跟all in的家數較多, 贏了贏較多」這種狀況。

3. 沒人call,自己贏了:會勝過一剛開始就all in但全蓋牌的狀況

 且在沒有fish的狀況下,

 不太會發生「這玩家的打法在一剛開始會選擇跟all in,卻在看完公用牌選擇fold」。


怎樣都是支持先等公用牌再決定是否all in。


反過來說,拿JJ下3-bet後,看到flop是AK5,

這大致就能蓋牌了,因為會跟3-bet的人,手上有張A或K非常正常,


1. 蓋牌,若真實狀況是輸牌,蓋牌是對的,

 相較於一開始就all in,那等於省下了蓋牌時的剩餘籌碼

2. 蓋牌,若真實狀況是贏牌,蓋牌是錯的,

  我相信這也只發生例如river中J或中draw,但這種事情誰知道?

 跟拿27結果flop出772,這誰知道?這種事情就別在意了。

 而且「保守型玩家」的印象在蓋牌後是繼續維持的。


仍是怎樣都支持先等公用牌再決定是否all in。




所以,除非狀況一二三有執行的空間,

否則大多狀況,all in都不是個好選項。

希望我自己這判斷有道理。(不知一年後回頭看會是怎樣,哈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aiMa 的頭像
    ChaiMa

    宅馬窩

    Cha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