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jpg

這電影凸顯了:角色的第一印象多麼重要!

 

教父3,在1974年教父2之後的16年,1990年上檔。

主角群在16年後的容貌,恰如其分地在教父晚年階段登場,

必須說仍是一部極盡用心的電影,可惜普遍公認未達前二部水準,

為什麼呢?小馬在此,試圖一解。

 

 

 

教父麥克晚年的心境主軸,是劇中支持整部電影的核心。

 

麥克柯里昂,事業成功,黑白通吃,盡力維持不染毒的態度,

並將旗下事業全部合法化,自己也維持表面上的一身清白。

 

但教父2收尾時殺了親兄弗雷多,仍舊是年輕時期錯誤的衝動,

不旦影響了自己對於「該殺不該殺」的判斷,縱放大敵札薩;

也導致親兒子安東尼執意走上不同的路:歌唱、歌劇。

 

麥克不可能放得下他畢生經營的一切,

此時大哥山尼的私生子文森出現了,

縱使麥克知道他並非適合接管家族一切的人選,

因為文森仍保有山尼那種衝動暴力和不假思索,

但莫可奈何,晚年階段已經沒有更恰當的年輕人跟在他身邊了,

他只好試圖指導文森,並指望他能理解這一切,

最後也在不甘與無奈中,不放心地卸下重任,轉交給文森。

 

晚年的麥克試圖修復自己與凱亞當斯的關係,

縱使他知道這一切很困難,他仍盡力嘗試,

但江湖路豈是他想退就能退出的?

環環相扣一起又一起的利益暗殺與復仇,

終導致無法挽回的悲劇結局……

 

仍舊是非常棒的劇情,富含人性轉折與高潮迭起,

卻為何不與一二集稱為經典?

 

 

 

首先要談的是「不是電影不好,是觀眾不喜歡」的部分。

 

晚年的麥克,已漸漸失去對大局的掌握能力,

無論這種大局,是經營下逐步發展變化成無法掌握之大,

或是麥克身心理上的老年衰退而無法掌握。

觀眾沒辦法再看到麥克如英雄般的殺進殺出、呼風喚雨,

整部電影從頭到尾都有種力不從心的調調,令人深感鬱悶。

 

議題也不再只是單純的黑社會火拼,殺了誰就解決了什麼事,那樣單純,

而是普遍大眾難以跨入的內容:金融投資、持股經營、教會投票、教會利益。

誰和誰的利益一致,誰想做什麼、誰不想做什麼,

其中的複雜難解程度,都超過一二集的規模,對觀眾而言,門檻略高。

 

 

 

接著是,我個人認為電影真的沒拍好的地方,

不好意思,我或許不是什麼咖,

不過我一年看200部電影,自認有能力一談。

 

教父3的問題出在【新任主角群給觀眾的第一印象】太過薄弱且設定錯誤!

 

你看看文森的登場方式,

一進門發現自己不在宴會名單上,

被守衛阻攔,馬上就動手要打架。

 

這畢竟是一部三小時以內的電影,而不是每天連播的連續劇,

第一印象的嚴重性,足以影響觀眾對於主角的認同感,

而這種認同感(或反感),在三小時以內是極難反轉的。

更別說多數觀眾也都會習慣,

傾向以某個自己能接受的主配角視野,去觀賞電影。

 

雖然我們都知道這種登場方式,

是為了要塑造「文森就像是山尼那種個性一樣」;

但我們還是沒辦法很自如地去調適自己對文森的接受度和理解,

只會在心裡覺得「這個路人真討厭!」

結果隨著劇情發展,文森竟然是這麼重要的一個角色,

一這樣繼續看下去,鬱悶感就又出來了,

觀眾必須在往後的劇情裡,支持這位一開始就讓人討厭的角色。

 

那應該怎麼改呢?

 

文森仍舊有自己的優點,不全然是無腦衝動,

例如之後劇情他策畫殺掉大敵札薩,那顯然有很精心的安排;

因此,可以這樣編排:有人想在麥克的授勳宴會上攪局,

甚至派出殺手,結果被文森識破,文森一人阻擋了這一切,反殺殺手!

 

先讓文森在觀眾心裡的第一印象是好的。

 

接著文森要進宴會場,竟然名單上沒有他?

他一怒推了守衛,擺出打架攻擊姿態,

這個打架雖然依舊衝動,但相較於前面他直接幹掉想攪局宴會的殺手,

顯然已經收斂許多。

 

這樣呈現,不是既能展現文森延續山尼衝動的表現,

又能凸顯與山尼那種不足以成大事的個性有著些微差異,

又能讓觀眾知道此主角在往後舉足輕重的分量,

同時又不至於太討厭文森(因為前面反殺殺手太帥了)嗎?

 

第一印象太重要了!

 

用我常用的說法是,

如果想塑造一個60分的角色(有一定能力,卻又不足以擔當大局)

很痛苦的選擇在於,我們是要讓他從100分開始扣分,還是從0分開始給分?

教父3在文森的登場選擇上,是讓他從0分開始加分,或許相較下更容易,

但一旦加不到預期的分數,那就是一種觀眾鬱悶感的開始。

 

 

 

接著,大敵札薩的登場,

坐在椅子上,與麥克柯里昂侃侃而談的態度,

相較於文森闖入的那種小癟三感,札薩顯得理性且風度翩翩;

 

尤其這演員還是太過和藹可親的容貌,

相較於教父1飾演索拉索的的演員,

滿身霸氣一臉橫肉讓人一看就覺得是壞人,

飾演札薩的這名演員還是太過文人書生貌了。

 

也因此這種第一印象,配合麥克對札薩表達善意的態度,

會讓觀眾傾向認同麥克的決定,而非認同文森那種咬耳朵腦衝,

更別說要去聯想「麥克是因為自己年輕時期殺太多人,老來轉性」這個理解,

這理解太深太難,既不直覺,且擺在片頭第一印象上又無法恰當帶出。

 

 

 

老年的麥克在面對札薩,持續做出了令人無法理解的錯誤決定。

 

縱使老年的麥克不想再殺人,

但他一直沒有給出一個足以說服文森、說服觀眾的理由,

去說明為什麼自己不願意殺掉札薩,

相較於年輕的麥克連自己哥哥都殺了,到底為什麼不殺札薩?

 

當然,這邊有個「老來轉性」的理解,但這理解安排得實在過於隱晦,

只能讓觀眾自己心裡去猜測,而沒有更直接直白的劇情來試著帶到,

我能理解,但多數觀眾能理解嗎?

 

OK,接著,縱使觀眾都理解了、縱使文森也理解了,

縱使我們都知道,麥克不殺札薩,是因為自己心裡有道牆,

懺悔自己過去幾近濫殺,亦想脫離這種冤冤相報何時了的復仇循環,

老來不願再動手……那他就好好和札薩好聚好散啊!

 

麥克不殺札薩,

卻明擺著在眾大佬前讓札薩丟臉,不給札薩賭場分紅?

讓札薩有個充分可以反叛自己、殺害自己的理由?

這段劇情簡直莫名其妙,觀眾會不能理解一個如此經驗老道老謀深算的麥克,

怎會做出這種詭異的決定,這也是全電影中我很無法接受的劇情之一。

 

是的,按照我於一二集中的解釋是:

麥克仍舊是一個,會犯錯的凡人。

 

麥克一廂情願的認為,札薩應該要理解自己的處境,

麥克是極可能把札薩殺掉的,但麥克並沒有這麼做,

麥克希望這能讓札薩清楚這已經是麥克最大的退讓,

麥克對札薩的不滿,只會停留在這「沒有發賭場分紅」這件事上,

接著從此結束,算是麥克認為的好聚好散,

而麥可認為札薩也應該要認知這已經算是好聚好散。

 

但顯然札薩不這麼想。

 

結果直升機竟然突然就出現開始掃射了?

 

這種劇情安排我就更不滿了:

A.札薩早就安排好,無論有沒有收到分紅,都要掃射會場。

B.札薩早就安排好,若過程中他不滿意,就要掃射會場。

C.札薩在受辱後,安排直升機到現場掃射,以示復仇。

 

按照劇情,A顯得沒有必要,按照前面札薩的形象塑造,

札薩仍舊是一個可以安撫的書生,而非索拉索這種完全逞兇鬥狠派的。

 

再來B,如果札薩早就準備好,那他也不必烙狠話或怎樣的,

他就直接語帶嘲笑式地離開現場就好,

反正只有他(和艾圖貝洛)知道會發生什麼事。

 

因此這會讓觀眾判斷,應該是C吧?

但如果是C……這直升機也未免來得太快了吧……

 

這段我想表達的是,

或許我們可以有一個很腦補的解釋方式,

去詮釋或揣測這整段的真實樣貌,

但這樣的呈現方式,有太多能令觀眾產生問號的地方。

 

相較於一二集的流暢度,第三集在這個環節上是沒做好的。

而這些問題,甚至源自於我們觀眾對於札薩的第一印象……

 

 

 

最後一個令人吞不下去的,大家肯定知道我想講什麼。

 

文森和瑪莉的兄妹戀。畫蛇添足?畫龍點睛?

 

我相信當初編排這樣的劇情元素,

無論是為了提升整部電影的立體感,

或是為了將結尾描繪得更悲劇,

總之期待的一定是畫龍點睛的效果。

 

但在於瑪莉這個演員,

演!技!實!在!太!差!啦!!!!!

 

一樣是第一印象,瑪莉的登場在幾個畫面中都不是重要特寫,

我們對於瑪莉的第一印象,應該發生在她主動找文森攀談的這一幕,

配合著文森的輕浮,瑪莉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只有:花痴。

 

這在往後影響的是,她和文森的感情顯得膚淺薄弱毫無動人之處,

只讓人對於兄妹戀這個議題感到不適,而毫無加分作用。

尤其二人在廚房,從曖昧到明示的轉變,也因文森出場的第一印象過於輕浮,

使得這段應該要是真感情,卻受迫於禮法約束的那種苦悶,的多種層次無法發揮。

 

在愛情片當中,我們能理解男女主角的心境,進而受到感動,

但在教父3裡面,你不會被文森和瑪莉的感情打動。

 

除了第一印象之外,還是在於瑪莉這演員的演技實在太差,

有太多的深度細節,在電影中是完全看不見的。

 

也因此本是一個畫龍點睛的編排,卻成了畫蛇添足的贅段,

使得教父3一舉失了它本應足以延續教父12的經典光環,

實在令人惋惜!

而這一切,都源自於這三個重點角色,文森、札薩、瑪莉,

給觀眾第一印象和後來劇情發展,有著難以挽回的塑型矛盾……

 

尤其相較於麥克柯里昂&凱亞當斯這二位絕技影帝影后,

(在西西里二位的相處與對談,是整部電影我最喜歡的橋段。)

文森和瑪莉,實在遜色太多,在教父3中,這種演技落差感,

深深令人出戲。

 

 

 

鬱悶,是我對教父3整部電影的註解。

 

事實上,本來就不該期待著將一生奉獻給黑社會的麥克,

能有多麼風光的離世,相較於老教父維圖,死前至少還和孫子嬉鬧;

在女兒瑪莉身亡後,麥克的孤獨離世,使得整電影鬱悶的悲劇感更勝。

 

一些拍攝手法仍舊令人讚嘆,

例如無聲的吶喊延續出有聲仰天嘶吼,那種震撼;

例如臨死前的回憶,歡樂的宴會、女兒的在世

 

好的部分太多,我就不多做描述。

仍舊是一部非常棒的電影,只是沒有一二集來得這麼經典完美。

 

--

2010.11.22 《電影》【教父1、2】之所以稱經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aiMa 的頭像
    ChaiMa

    宅馬窩

    Cha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