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屆金鐘獎,【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第二集:貓的孩子】這部,得到電視電影獎、女主角、導演、剪輯、美術設計共5個獎項,還包括新進演員、編劇、攝影、燈光的入圍,這肯定值得一看。也或許是因乾德門遺作,使得眾評審對本片有另一種特殊情感而加分。
然而以一向我對電影評論的風格主軸來說,這部顯然很不對我胃口。從結尾與平行世界的呈現,會發現這是一部走「意識流」風格的片,以我慣用的說法,叫做:任性地不讓你知道現在到底什麼狀況。
雖說偏向於純藝術類型的電影,實在沒有必要煞有其事地去討論這些,但偏偏我對這類細節實在很介意,以下我將提出八個,「很多人會覺得這不重要,但對我很重要」的環節。
一、開場親戚聚餐
大伯(湯志偉)的詢問,是刻意,還是真不經意?他不斷重複詢問著,「是不是還有一個小孩沒有提到啊?」請問他是……
A.真的忘記鍾國衍的存在,只隱隱約約覺得好像還有小孩沒提到,但忘記是誰。
B.故意的,他當然知道鍾國衍在,只是刻意硬要這樣問,很令人討厭。
肯定不是A,那張桌子就這麼大,親戚就習慣的這些人;所以只有B這個可能,他故意的,但這段大伯的演出,卻沒有「他是故意的」的感覺,要拍出「他是故意的」的感覺,語氣可以更輕浮、更尖酸刻薄,眼神也可以讓他故意不時瞄到鍾國衍,但這段完全沒有這種細節存在。
也因如此,這整段的演出更像是A,而這就是一個矛盾:顯然以當場的桌子大小和親戚數量,也不可能是A的狀況。
緊接著,鍾國衍真的失禁了,在失禁前一秒,還是大家焦點的狀態下,一失禁後(鍾國衍甚至也有「很不妙」的表情),竟然會讓大家失焦,轉頭去其他地方找臭味來源,甚至詢問乾德門,「是爸嗎?」這無論如何都太不合理!
當下的狀況一定是鍾國衍是焦點,一失禁,只會更聚焦在他身上,甚至一聞到臭味,大家會馬上意識到「就是鍾國衍失禁」,不可能有如劇中的舉動。
於是第一幕,我就皺起了眉頭,這是一部得獎作品?
這顯示評審對於這種不合理,是不會介意的,這也表示,往後我將面對更多的不合理。而當我繼續看下去之後,也驗證了我這個想法。
二、羅志葳搶便當時周遭同學的反應
羅自稱平時是個滿級分好女孩、只有進入平行世界才會那樣。我們姑且先蒙著眼不談「羅真的揍了最後一名,而且最後一名都不會告狀,羅仍繼續橫行校園」這件事。
以羅的平日素行,當他找上鍾國衍搶他便當找他麻煩的時候,旁邊的同學肯定會注意到這一幕:羅找了個新獵物下手、羅又來了、羅又要欺負人了、算了算了不要管他們、不要看他們、但忍不住繼續看。這才是合理的反應。
劇中的反應,像是羅鍾二人是隱形的一樣,對話旁邊同學都聽不見似的。
順便一提警察找進補習班,其他同學的反應也是如此。欸!警察直接找進去,還有一句「就是他!」結果你跟我說整個補習班學生,沒有一人會回頭看看發生什麼事?
這種細節真的非常重要,拍了並不會影響劇情啊!
三、鍾國衍家裡的經濟條件不差,天花板卻一直漏水
很多跡象可以看出來,鍾家至少是小康等級以上,雖稱不上富豪,但維持家教、補習班、吃牛排、養小三、隨意砸窗戶說可負擔費用,對鍾家來說都是遊刃有餘。
既然如此,你跟我說天花板的漏水修不好?這師傅哪裡找的?
我意思是,漏水修不好,花再多錢也沒修好,這確實可能發生,但觀眾很難直覺去思考這件事。要讓觀眾更清楚認知並接受「真的很難修得好」,必須多拍幾個更具說服力的橋段,例如:抓漏師傅說這個漏水關鍵在於樓上住戶,樓上住戶必須做哪些工程,樓下鍾家才不會漏,然後幾句對白陳述樓上鄰居很難相處,再拍一幕去拜訪樓上鄰居結果大踢鐵板,接著抓漏師傅說沒辦法,那只能治標不治本,多久就必須再來鍾家補一次工程。
這些很簡單就能說服觀眾的小劇情,都花不上2分鐘。不拍,就只會產生一種,鍾家明明不貧困,卻為什麼家裡一直漏水,這種令人不適的違和感。
四、四隻小貓哪裡來的?
用紙箱裝著,表示這是人為棄養。
首先,棄養小貓的人,他是希望有人可以發現小貓,還是不希望人發現?懂我意思嗎?要棄養四隻小貓,若又希望有人可以發現,這肯定不會丟在屋頂陽台;其次,棄養的這個舉動之差,我絕對不想讓人發現棄養小貓的人是我,我放陽台,不正表示自己是附近的住戶嗎?
結論:我很難認同「會有用紙箱裝著的棄養小貓放在有住戶的屋頂上」這件事,是合理的。
這段該怎麼改?很簡單,不要讓小貓被裝在紙箱裡!但可惜劇中用的小貓其實有點太大隻了,已經是會隨便亂跑的那種。最棒的安排,是小貓年紀再更偏向新生貓一點,站都還不太會站的那種,然後可以是陽台隨便一個廢棄盆栽或花瓶,讓小貓在裡頭,就不會存在我提的這種問題,既不會影響劇情,也不會讓觀眾去聯想「怎麼有人棄養小貓」這事及更枝微末節的支線可能(例如找尋棄養兇手、找尋母貓等等)。
五、平行世界更好的拍法?
這段我提出來,好壞與否見仁見智,總之這是我的想法。
在劇中,鍾國衍聽到了水聲,接著緩步走進廚房,看見自己正站在流理台,掛著一抹邪惡的笑,正動手溺死小貓……
我不是很喜歡這種拍法,因為這顯然有太大的彈性空間:自己可以和自己對話嗎?自己觸碰得到自己嗎?自己可以伸手阻止這件事嗎?自己什麼時候可以跳脫這個場景?跳脫之後,自己是在書桌前、在流理台、還是在自己走出房間時看到自己的那個位置?這種呈現方式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又很難一一設定並完美解釋。
如果是我來拍,我會這樣呈現。
鍾國衍仍是在寫習題,當他一翻頁時(拿著筆的右手,正打算從右側將頁翻至左側),翻到一半時自己突然詫異地停住,他看著被翻動的那一頁,右手與其接觸的習題本,竟然濕成一片……他轉頭看著左手,安穩放在習題本左側位置的左手,同樣潮濕地將習題本浸濕……
接著他發現自己的衣服褲子正面處也都濕透了,順著看褲子的視線往地板一看,一道道模糊腳印的水痕延伸到房間外,鍾國衍起身,他順著水痕,一直走到了滿水的流理台,光影昏暗,流理台水槽彷彿放滿著水,上面浮著不知是什麼…看起來像是絨毛布偶的東西,他眉頭皺了一下,流露出困惑的神情,直到自己走近…赫然發現那是一具貓的浮屍……
六、悼念致詞的不合理
殺貓後的鍾國衍終於考了滿分,相較於前半段的怯懦,在阿公的喪禮上,鍾國衍元氣十足且信心滿滿地念起了悼念文。現場反應的不合理性,再次發生於這橋段。
我本以為大家因為得知鍾國衍終於考滿級分,才讓他上去悼念文,結果並沒有啊,是鍾國衍自己講說考滿級分,眾親戚才知道這事,那在此之前……怎麼會讓整個家族中最沒地位的鍾國衍,站上去致詞呢?難道同輩小孩都有致詞,這OK,但必須帶幾個短秒數的鏡頭,讓觀眾知道其他小孩也有上去。
其次,相較於鍾國衍前半段的畏畏縮縮,加上「大便男事件」,眾親戚肯定還處在瞧不起他的狀態下;而現在鍾國衍在台上那麼的自信十足陽光男孩,都沒有勾起現場親戚一絲好奇,覺得這男孩怎麼好像和之前不太一樣,進而抬頭專心看他的致詞?
你看看下一個鏡頭,是鍾國衍說自己考滿級分,眾親戚才抬頭起來看他,這很不合理,在他那充滿自信的發言當中,就要可以勾起(至少一小部分)親戚的興趣了!
這段更恰當的拍法,應該是眾親戚用一種困惑,覺得這男孩怎麼今天這麼high的疑惑神情,直到男孩講出自己考滿級分,轉變成一種恍然大悟,這才是合理的反應!
七、摔死在蓮花摺紙中的女孩?
我對這段提出質疑,但拜託不要叫我去跳跳看,看會不會死。
在許多的從高處墜下的劇情中,掉進蓮花摺紙,應該是最摔不死的一個方式。最常看到的是摔在車頂上,有的會死有的不會死,無間道的黃秋生就死了,而一堆動作片中這樣是絕對摔不死主角的。
也因此,掉進蓮花摺紙裡,我第一個反應會是,她沒摔死,很幸運的,她剛好掉在蓮花摺紙中,救了一命。結果實際上卻是…她摔死了……。讓觀眾產生這樣的誤解效果,應該不是劇組期待的吧?
A. 想讓觀眾在第一時間知道她有沒有摔死
B.不想讓觀眾在第一時間知道她有沒有摔死
這應該是很明確的事,我想像不到以結尾的收法,做B的必要性,那就要拍出A啊!肯定有能讓觀眾第一時間確認她已經摔死了的拍法,而掉在蓮花摺紙中,並無法達成這件事。
八、你的結尾不是你的結尾
「如果你是耶穌,我殺了你,那你要怎樣才能原諒我?」
「我是神?」
「不是神,是神的兒子。」
「我要你懺悔自己的愚蠢,然後乞求我的原諒。」
「如果你是貓呢?」
這篇文章中,對結尾的解讀,我覺得有點過度詮釋。
專欄中對於結局的解釋是這樣:
他繼續問:「如果你是貓呢?」這問答乍看很謎,點出劇名「貓的孩子」:兒子壓抑對母親的恨意,表面上殺貓是想考滿級分,其實是弒母。對母親的恨,轉移到貓身上宣洩。
(中略)…聖經中「人子」專指耶穌…(中略)
劇情苦於無法讓鍾明說,只能拿出聖經虛晃一招,假裝問耶穌。觀眾領悟,實際鍾要問的是自殺:「媽媽,你殺了我,我要怎樣才能原諒你?」這個問題是指認凶手。羅回答:「我要你懺悔自己的愚蠢,然後乞求我的原諒。」這是要凶手鍾母承認其傷害,宣告這種事不能再發生。
這種解讀實在太過於「意識流」、太過度詮釋了,這沒有那麼誇張難解。
簡單來看,殺貓的目標在於考滿級分,這是一條「規則」,而不是為了轉嫁對母親的怨恨;甚至,這也只是食物鏈般的向下獵食,家族吃了鍾爸、鍾爸吃了鍾媽、鍾媽吃了鍾國衍、鍾國衍吃了貓,真要說殺貓是怨恨,也肯定不單純只是對於母親的怨恨,甚至是往上每一層的怨恨。
按照專欄意思(用上了耶穌為「人子」的說明),這句:
「如果你是耶穌,我殺了你,那你要怎樣才能原諒我?」
實際想問的意思是:
「如果你是我,我被媽媽殺了,要怎樣才能原諒媽媽?」
專欄並說鍾要問的是自殺。
這我不以為然,因為除了片頭鍾國衍動過自殺的念頭之外,他並沒有真的自殺啊,這個結局不需要過度詮釋到這種地步。
實際上的結局就是,鍾媽和國衍在小貓出生後,相擁而泣大和解,事件結束,鍾並沒有繼續升學,而是跟著抓漏師傅學做裝潢,鍾媽也並不需要真的對國衍說出道歉,離婚、不再逼國衍念書、每天送午餐等等,就是個呈現內心的愛,回應國衍先前所問「你愛不愛我?」
最後與羅的虛幻對談,也並不是國衍在問自己該怎麼原諒媽媽,而是以耶穌大愛的角度,當世人將他釘死在十字架上,耶穌不直接是神、但耶穌畢竟是神的兒子,以耶穌的角度,要怎樣才會原諒世人?
好吧!那如果以這麼高水準的耶穌,都回答說自己必須「兇手這麼做」才能原諒兇手,那如果不是高水準的神之子,而只是單純的小貓,以小貓的角度,兇手又必須「該怎麼做」,小貓才能原諒殺害小貓的兇手呢?條件是不是會比神之子更嚴苛呢?
從這種推延,表達的是鍾國衍對於殺害小貓的愧疚和自責,他希望有他能「該怎麼做」的建議,好讓他可以贖罪釋懷。很簡單的這樣去解讀就可以了,不需要有言詞間角色替換或取代的詮釋。
畢竟都已經結尾了,鍾國衍不檢討自己殺貓,反而去檢討媽媽讓自己想自殺,自己該怎麼原諒媽媽?專欄的這個角度,小馬我深感不以為然。
而本劇在結尾會讓人有這麼過度詮釋的解讀,也是我認為值得改良之處。甚至大膽一點,就讓羅志葳真的沒死成吧!讓這段看似虛幻的鍾國衍幻想,成為實際真實有發生的事,補一個0.5秒特寫羅志薇躺著睜眼大吸一口氣就好。當然拍成這樣未免有點太皆大歡喜就是了......
以上八點,呈現出本劇未臻完美的狀態。
然而以整體呈現而言,我對本劇的評價仍是不俗的。
女主角鍾欣凌男主角劉修甫的演技,配合充滿張力的劇情,呈現出家族觀感與校園課業的高度壓力,非常精彩,最後王渝屏飾演的羅志葳縱身一躍,我們感受到的是終於解脫,而不是遺憾,可見那種壓力連隔著螢幕的觀眾都深能感受。
微奇幻類型的現代劇,在台灣還是較少見,但凡事總有個起頭,而本劇算在「設定」上很自然地能讓人接受,算是很棒的開始。我意思是,按照常理,我們肯定無法接受這件事:一個考最後一名的學生,因為殺了一隻貓(或因為揍了最後一名),結果就考了滿級分。
這在物理上還是說不太通,但為何我們很輕易地就接受了?這就是「設定」,一旦「設定」有講清楚,我們觀眾可以理解這是一種「等價交換」,以一個負面行為交換一個正面結果,而且觀眾都訓練有素,還能自行推敲出類似:正面結果越豐厚,付出的負面行為代價越可怕;交換效力可能遞減,這次考滿級分只需殺一隻、下次可能得殺兩隻。這就是「設定」有做好的魔力。
我確實對於「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系列有嘗試進行這類微奇幻劇情的設定,感到欣喜。至於家族觀感競爭、校園課業壓力、親情與目標間矛盾轉換、雙重人格等等的主軸劇情,我就不多提了,是本劇最大的賣點和亮點,透過擁抱與否呈現彼此心境、透過小貓無害當作關鍵劇情的轉折、透過貓死了花開了花謝了花瓣阻礙了考試凸顯男主角的矛盾。本劇仍是有許多很棒的手法和象徵,確實值得一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