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要算是84屆奧斯卡入圍最佳影片的九部當中,

我原本最不想看的一部,在於我完全把它的內容想錯方向。

從封面去猜,我估計類型有點雷同前年的珍愛人生和攻其不備,

可能因為都是黑人......,這兩部電影好片歸好片,

但不至於讓我短期內會想點開重看,

在於電影意義實在太清楚,可是劇情豐富度卻略顯普通,

因此看過一遍瞭解後,重看不會帶來太多的新意。

本電影「姊妹」卻並非如此,很深刻的意義之外,仍具有高潮迭起劇情,

本來預想「又是一部具深刻意涵卻會略顯沈悶的勵志片」,結果並不是!



「黑人廁所」這件事我有別的看法。

影片中,這廁所象徵著嚴重歧視,

白人用「平等的地位,各自擁有廁所」的表象,

去掩飾「他們極度厭惡黑人使用他們廁所」的動機,

當然這表象顯而易見的薄弱,而影片也一味將其塑造成負面印象。



但其實「黑人廁所」整件事可以有更正面的解讀。

縱使不是黑人,一個家庭內若有兩三個廁所以上,

也常見有「各自歸屬」或「習慣使用」某間廁所的現象,

當然,那間廁所的清潔責任則是由使用它的人負責,

整件事仍可用「不同的衛生習慣」去正面詮釋。

在影片中要加入這個「黑人廁所的正面態度」也很簡單,

與黑人態度友好的強尼和西莉雅(我忘記是不是這名字,我指的是後來米妮最後服侍的那對),

可以在正面歡迎米妮的到來後說:

「妳會想要擁有自己的廁所嗎?如果不想,其實我們歡迎你與我們共用廁所。」

可以將「黑人廁所」這件事,變得是由黑人自己主權決定是否設立,

畢竟這樣的區分仍有「不同衛生習慣」的優點。



一部好電影會包含很多種元素,以下提的這種也是我一直以來不斷提到的:

即使是同一個人事地物,也會各有好壞,各有不同動機。

如同「名媛教育」只用男女主角,就表現了各種可能發生的狀況;

如同「賽德克巴萊」,賽德克族和日本人,都各自有善良和兇殘的族人。

如同本片,黑人女僕仍是會動念偷竊,白人仍有對黑人人權平等的友善態度。

電影不是一味的爽片二分法,掌握這原則詮釋得當就成功了一半。

也因此「黑人廁所」這件事,也不應該是一味地「負面態度」,這是我認為稍可惜的部分。



看這部電影,有時必須稍微卸下今日眼光,先抱持好「當代背景」的心情,

黑人主權意識漸漸抬頭,但當下還是白人為尊的狀況。

會發現很多惱人處其實在當時是「很自然」的,

有些很自然之處在當時是「不可思議、了不起、令人捏把冷汗」的,而更能融入去看。

女主角Skeeter的女傭離開的事由,就該用上述態度去看,

她應該要知道當時的狀況,女主人對她們女僕母女兩好,在當時的社會價值觀反而是「不正常的」,

也因此當下她們應該要能理解「女主人因社會價值觀而做出的不平等舉動」,而先行迴避,不該是一意孤行,

結果反而造成Skeeter的母親「...have no choice...」,這段的多層意義,非常動人。



還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就不一一盡述了,

是一部劇情豐富不沈悶又可發人省思的好電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