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不只是出草的賽德克族累了,

觀眾也累了,

導演、電影製作團隊等工作人員,應該也累了。



必須說,我認為上下集的程度,落差很大,

落差大到,我希望只拍出上集就好,然後將片名改成「出草頭目:莫那魯道」,

副標為:改寫自台灣「霧社事件」。

然後內容作些更動,如我上集所說,加深賽德克族的正當性和日本人的囂張跋扈,



「如果下集是這個樣子,乾脆拍成爽片嘛!」



相較於上集的完美性,下集顯得好粗糙!

是製作團隊跟著故事主角們一起累了嗎?

動畫部分非常糟糕,很多的爆破、燃燒,畫面顯得很不自然,

有幾幕加入動畫的橋段也很不妥當,例如:

從懸崖上跳下自盡的那位賽德克族,由下而上正面拍攝他的神情,

應該是想表達他的決心與悲憤,卻因畫面不真實感受不到位而顯得有點可笑;

莫那魯道房內收集的炸藥爆炸時,莫那與眾子弟兵彷彿要衝出,

也因爆炸畫面的不真實感,少了那種魄力與震撼,絕對與初衷落差甚大;

最後三百多名壯士在雲端列隊而行,也少了唯美的壯闊豪邁感,

強烈建議這種跳脫現實場景的動畫配置,可以參考「蘇西的世界」這部電影,

這並不需要花費多大成本的,只要色調與內容作些修正,

那是一種「掌握度」,拿捏好了,畫面非常美,加分效果大,

但一沒處理好,像本片就是,那這樣反而讓觀眾,至少我,會無法徹底地跟上這部片的感受,無法融入。



細節部分的問題也很多,因為上集真的作得太出色,以致我在下集會有這麼大的要求。

我沒殺過人,也沒看過大屠殺之後的場景,

但那濺血的窗戶、戶外滿是斷頭屍體的廣場,卻無論如何都像假的,

我至少看過CSI,影集中的濺血(包含血的顏色)和屍體的倒法,就非常有臨場感,

「賽(下)」那場景中有斷頭的屍體倒地,卻沒見頸端處有大量暗黑紅色的血跡,

讓我對這麼在乎細節的電影感到遺憾,這部分我認為可以與專拍刑案現場紀錄的人討教。

另一個爭執點,一定有包括「上吊的死者究竟要不要讓他們吐舌頭?」

我相信劇組一定也為此做過一番掙扎,最後仍是選擇不合理的沒有吐舌的上吊死法,

應該是考量到畫面協調性,畢竟不是要拍成鬼片,那既然如此,就放過這點吧。

戰後僅存的幾名戰士,其中一名莫那的兒子,在交代完馬紅要多生孩子,

接著一群男人就跑去上吊了,我當下不是感到可歌可泣,而是想問:都是女人要怎麼繼續生下一代?

隨後再腦內補完,「原來他的意思是要剩下的女人跟外族通婚?」

我認為這樣的誤導聯想就是處理得不好,刮號內的想法應該不是電影主要想表達的部分。

巴萬在逃跑的過程,有一幕日本人拿槍瞄射他,明明目標完全無遮蔽物距離也不遠,卻偏得離譜......

這是好萊塢式的英雄必備「子彈怎麼打都打不到」的能力嗎?




戰爭,真的打太久了,身旁一起看的友人說他幾度恍神了幾秒,這我絕對相信,那是一種疲憊感,倦怠感,

「如果戰爭場景拉久是為了讓愛看動作片的觀眾覺得開心,那我們乾脆把上集改掉讓他們見識爽片的驕傲。」

下集,我看不到莫那魯道複雜的人物刻劃,看不到賽德克族與日本兩者間的正反矛盾,

上下兩集乍看很像,卻是截然不同的深度,我真的想問:「導演你也累了嗎?」



當然我必須承認,一群老弱婦孺間的決心尋死,很動人,

尤其花岡一郎二郎的部分是本片最佳的橋段,手刃摯愛,不苟同沒完沒了的戰爭,一心求死,

這是拍得最精彩的部分了,要是鐵木瓦力斯那個部分能多加深他的掙扎與思考判斷,

而不是僅在身亡前看著莫那的幻影寄身,電影都能更出色。



仍是一部好電影,但與上集落差甚大,看完覺得挺失望,

這篇僅著重在負面的部分,並不是一個太好的雜談,

其實全電影還是有很多部分我覺得很棒的,但要重講這些優點,不如直接回顧我上集的雜談了。

我對魏導為台灣電影工業邁出的這一大步,感到由衷的尊敬,

而且我絕對不會否認的一句話是:賽德克巴萊是台灣電影史上最偉大的一部鉅作。

我深信這點。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aiMa 的頭像
ChaiMa

宅馬窩

Cha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