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對很多事都有改觀,

從別的角度來看,我想是自己變世故了,

變世故,也意味著變得更...目標取向......

 

來談談一些想法吧~

在新部門四個半月,

對前一個部門更能客觀去看待,

我原本真的不喜歡前一個部門裡面某些制度和規定。

但客觀去看去思考,會覺得這些制度和規定,

是「為達成目標,不得已的辦法」。

 

舉例來說吧!

假設門市在平時,三天業績是60萬,

活動處對這間門市做促案活動,就會要求門市三天業績要提升成100萬。

若門市沒達成,就會被釘:「都給你們設計促案了,業績還做不好?」

把店長和區主管罵到臭頭!

 

這聽起來非常不合理啊!

於是門市就會默默地抱怨:

「設計那什麼鬼促案活動,為什麼總部那群不食人間煙火的幕僚,

 會認為隨便這樣一個活動就能提升業績啊?

 為了宣傳這活動做得要死要活,卻發現這活動根本一點都沒幫上忙啊!」

 

我原本跟門市的想法相同,但最近改觀了。

 

假設促案活動從最糟到最好,能帶來0萬~30萬的成長,

門市強力推促案的效果最多能多帶來10萬的成長,

換句話說,從60萬成長到100萬的過程中,

其實有30萬是總部設計活動的幕僚該承擔的責任,只有10萬是門市的責任。

 

A狀況:最好的促案

B狀況:最糟的促案

總部以高壓強硬的方式去要求門市多承擔40萬的成長,會造成,

A狀況,門市強力去推,於是60萬+30萬+10萬=100萬

B狀況,門市強力去推,於是60萬+0萬+10萬=70萬

 

但如果現在總部很人性地跟門市說,

「唉呀~其實我們活動組要負擔30萬的責任啦~你們努力多做10萬就好」

你想會變成怎樣,一定變成:

A狀況,門市普普去推,於是60萬+?萬+?萬=70萬

B狀況,門市強力去推,於是60萬+0萬+10萬=70萬

於是,總部根本他媽的不知道是A狀況還B狀況,

總部根本不知道多出來的10萬,

是門市已經很盡力推了但促案無效,

還是門市反正覺得自己責任是10萬已經有做到了,

反正總部你也沒辦法驗證這活動到底有沒有效。

 

是「賽局」跟「道德風險」的綜合議題啊!

  總部強硬  總部人性

A  100萬   70萬

B   70萬   70萬

我怎麼看「最適解」都是總部要強硬啊~

 

 

但其實我認為問題也出在這,

雖然這是最適解,但演變至今,或者說幕僚人員「習慣」至今,

已經把「都是門市要扛」這件事當作「理所當然」,

而不去檢討「其實有30萬是自己要負責」。

雖然不能擺明著跟門市這樣說,但幕僚人員內心應該要知道這件事!

 

若已經強硬佈達,門市還只做70萬,

該徹底檢討的是總部幕僚,而不是一直怪罪門市,

怪門市還是要怪,因為要演一下,

但內心要知道這其實是自己的責任,

只是為了避免門市的道德風險。

 

 

再以定目標來說吧~

A門市月目標400萬,達標!

下個月調成450萬,再達標!

下個月調成500萬.....以此類推直到達不到為止。

B門市月目標400萬,沒達標!

下個月還是400萬試試,又沒達標!

那調降成350萬試試......以此類推直到能達到為止。

 

於是A門市就抱怨啦,

他們做得要死一個月做500萬可是只能領80%的績效獎金,

一公里外的B門市整天過爽爽納涼也不好好招呼客人,

一個月做300萬卻能領100%的績效獎金,什麼世界!什麼制度!

 

於是現在高階長官聽到這樣的聲音,確實覺得這有問題,

原本我也打從心底地認定這真的有問題!不公平!

於是開始做商圈評估、人流分析、商品分析、配貨分析,

試圖找出一間門市的「最佳目標」!

 

真的埋頭做過就會知道,這是一個不可能的事,

簡單來說是,

因為每間門市都是獨立單一的,

根本沒有一個模組能同時解釋好幾間門市,

一間門市就是一個模組!那根本就沒有比較的意義。

 

回頭看原始方法,雖然真的不人性,

但卻最能測試出一間門市的極限,

換句話說,也最有效能得知這間門市的「最佳目標」。

只是當然,會有幾個月的「犧牲」。

 

我想回歸到原始方法,並建立好配套,

其實一年以上的據點,都能有個「大概的最佳目標出來」。

而其實一間店的極限若是500萬,那最佳目標應該是450萬即可,

門市努力做到500給他110%,他偶爾想偷懶只做450萬,也還有100%可拿。

原始方法很沒人性,但實在是找不出個更好更具體可用的好辦法,所以也很不得已,

只好從原始辦法再做改善。

 

 

 

我從來沒想過有朝一日,

我竟然會認同當初我極力反對的目標制訂方法......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aiMa 的頭像
ChaiMa

宅馬窩

Cha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