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差不多,這說起來很妙:

甲方認為這件事應該用法一,因為a原因;

乙方認為這件事應該用法二,因為b原因,

並認為a原因根本是本末倒置、不人性、不合理!

但到頭來乙方發現,因為c原因,所以法一是對的。

那...本來就一直用法一的甲方,到底是不是對的?

 

再來,

甲方因為原因a用了法一,而理所當然地用態度一,

原本乙方認為因為原因b,態度一根本不對,要用法二的態度二才對,

但之後他認清,因為原因c,仍是該用法一和態度一,

只是他很清楚知道,態度一是「不得已的」,而不是因為原因a而如此「理所當然」。

 

 

套進實際案例。

 

 

這件事:培訓MA的制度

 

甲方:主要培訓的部門

法一:將MA丟到門市當銷售員半年,並交代門市「就當作一般銷售員去對待他們」。

原因a:若連門市都待不下去,一定不是MA的人才

態度一:你們MA在門市遇到什麼問題,都是「你們MA」的問題。

 

乙方:我(在這種制度下培訓出來的MA)

認為應該用法二:各種店型待一個月(共4個月),並交代門市「當作總公司過去歷練的幕僚」

原因b:一個越優秀的MA人才,越有可能與門市處不好,

因為「資質差異」、「溝通角度」、「思考角度」、「解決事情能力」,

因此根本不應該是「若連門市都待不下去,一定不是MA的人才」這種原因(反而可能相反)。

態度二:你們MA在門市遇到什麼問題,可能會是「門市」的問題,若合理,總部幫你解決!

 

七月時我從甲方調到別的部門,

這四個半月以來,我漸漸從乙方這種主觀脫離,

因為發現了一些事。

原因c:一個沒歷練過門市、沒經過門市那種「難溝通難相處」,無法培養出MA必須具有的高EQ。


試想,我若將原因c告訴那些正在培訓的MA,

他們會怎麼想?他們會「理所當然」地認為「門市就是他媽的難溝通」,不是我MA的錯,

那這樣在培養高EQ的效率上就會很差,更不用說法二和態度二了。

也因此,我必須「不得已」地用法一和態度一去培訓MA。


說起來還是道德風險的問題。

有趣的是,我一直以為原因c沒那麼嚴重,

直到最近部門進來了兩個新人,

我這部門可算是權力核心單位,

一年半資歷的優秀MA如我,也不過今年七月才榮幸調來。

但這兩位卻是一般所說「空降」來著,

一個完全沒經驗是第一份工作,一個雖工作過兩年但......。

先聲明立場,我完全沒有任何的不平衡心態或敵對心情,

只是那種「有歷練過門市」跟「沒歷練過門市」的差異,

竟在此刻完完全全感受得出來。


並不是說這兩位新人不優秀、不聰明,

而是在與公司同仁、公司長官相處上,

一些話語和應對進退總是拿捏得不太得宜,

每每令在座一旁的我替他們捏把冷汗。


文章還沒打完,馬上就發生這種鬼事:

新人跟協理約早上拿資料,結果新人覺得沒人帶他去,他就沒去了!

這...雖說正統來說是我們長官帶他去,

但若長官不在,這件事也不應該「就算了」。

而且我早上都在,他竟然也沒主動來問我該怎辦?該不該自己去?

這......

 

高IQ(工作能力)、高EQ(溝通協調能力)真這麼難並存嗎?

仔細想想,確實,一個高IQ的人,

一向以來因為工作內容突出,只會有別人來找他溝通協調,

他不用去找別人溝通協調,因為大部分的狀況下高IQ的人是對的。

但這就演變成,高IQ的人習慣自己是對的,習慣自己判斷就好,

所以養成他不主動跟其他人溝通協調的習慣。


MA培訓的法一制度正好克服這一點,

基本上能進到MA,高IQ是不成問題,

然而因為門市的難溝通和自以為是,

但高IQ的人又不得不跟門市相處,於是迫使他去溝通協調,

我認為這才是MA培訓的主要意義:提升MA的EQ。

而為更有效地達成這目的,是不能將這目的告知MA的。

 

 

我認為這正是為難之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