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直接說出我的感受吧!

 

本片,就是乘著上屆奧斯卡對於種族歧視的聲浪,

包括典禮上的玩笑舉止、包括沒有非裔美國人入圍任何最佳演員,

於是這部片得獎了,拿下我認為是近幾年來最弱的最佳影片。

 

不過,我仍是先從正面論述,

免得被以為是我看不懂或我歧視黑人,

才做出這樣的評論。

 

 

主角Chiron,以下稱夏隆,

有個吸毒兼賣身體的媽媽,

但整部電影不難看出一件事:

夏隆的教養非常之好!

 

這種媽媽到底怎麼教出這樣的小孩?

常說身教大於言教,從小在這種環境耳濡目染的夏隆,

偶爾講句髒話還會被調侃,難以想像媽媽是那副德性。

 

這反差是本電影我很推崇的一個元素,

媽媽外顯行為儘管令人搖頭,然而電影卻不時著墨在她對小孩的教育上:

例如媽媽首次出場,將夏隆拉離(對夏隆很好的)毒販的身邊,

例如媽媽接客前對著夏隆大吼:不要看,滾開!

 

配合夏隆本身較溫和的個性,

於是一個乖小孩(或說懦弱小孩),就這樣溫和地成長著。

他很能忍,他自己被欺負,他忍過就過了,

直到「凱文」被逼著像自己揮拳,

他隔日憤怒地推開一扇扇門走進教室,

毫不猶豫地舉起椅子朝那渾球砸下,

這不是為了自己,反而,是為了凱文。

 

 

對於夏隆而言,

最重要的莫過於「凱文」這個角色,

甚至是他生心理上的唯一伴侶。

 

然而此電影並沒有編排任何超出我預期的戲劇效果,

我本來期待凱文這角色,是夏隆幻想出來的朋友,

但顯然本電影沒有要朝這方式去進行。

那就會產生不少的違和之處,包括:

 

1.一個被排擠且被霸凌的少年(夏隆),通常不會有人想要和他要好。

2.就算有人(凱文)和他要好,也不會顯現在大眾之前(踢足球後)。

3.如果顯現在大眾之前,他被一起霸凌且排擠的可能性趨近100%(但卻沒被排擠)

4.除非此人本身就是老大般(凱文被逼著打夏隆,顯然不是老大)的霸氣和角色。

5.他們是怎麼一起出現在海邊的?致使夏隆有了「第一次」?

 

不要跟我說上述是吹毛求疵,這麼重要的角色和劇情,

這些過程沒有交代,在我心裡就是一道阻止我入戲的高牆。

 

 

我了解本電影想要表達的其他元素,

此族群在這種環境背景,無限輪迴的悲哀,

個性再好的夏隆,最終也難免走上販毒之路;

任何族群都有同性議題,且在族群間同樣難以啟齒,

再加上容易被歧視的膚色,黑人+同性戀,這簡直是滔天大罪了,

更凸顯夏隆處境的艱困。

 

但是,

本電影節奏過緩,

缺乏電影應有的戲劇張力。

 

完整度也不如預期:

如果它把第四段「老年」,甚至第五段「晚年」給拍出來,

又或者交代夏隆之死,我保證最佳影片我這一票投給本片。

 

一部欲表達

【因為那樣的成長背景和經歷,造成現階段你看到的狀況。】

卻沒有把故事給講完,在我看來就是不完整。

相較於此片,

萊恩葛斯林(Ryan Gosling)主演的「末路車神」在此部分,

可能還要更勝一籌。

 

最後收尾僅僅收在夏隆躺在凱文懷裡,

這不是意猶未盡的感受,而是錯愕此電影停在此處。

 

 

再多說幾句,或許台灣普遍是較能理解弱勢的環境,

我們在觀賞的過程,並不會過度同情劇中人物的背景和遭遇,

也不會對於最後的發展感到任何驚訝,

是一部在我們眼裡非常平舖直述,難聽點是平淡無奇的電影,

所以會不解僅只是這樣的內容,為何能榮獲最佳影片。

 

這不禁讓我猜想著,

奧斯卡評審團對於現實理解的落差,

奧斯卡評審團不食人間煙火的程度……

很可能這電影帶給他們非常大的刻版印象改觀,

或者帶給他們很大的心靈衝擊或認知震撼,

這才有可能將這票投給本電影。

 

否則,單就本電影內容,就只是乘著上屆種族歧視聲浪而幸運獲獎罷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