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二輪電影下檔前,將這部本土火紅的電影看過。

這種期待的興奮心情和平常隨便看看電影的心情是不同的,

但也可能因某種期待過高,坦白說,看完有些失望。

 

這類型電影我認為是這樣,

「超展開」的劇情,在觀眾第一次面對時,感受是最深刻的,

就是從平淡、一點變化、有些變化、很大變化、

變化開始造成不同變化、變化開始越來越無法收拾……

變化的程度已經超出觀眾心中預期的範圍,還越超越多……

 

也因此,若這電影的最大精髓是它那超展開的劇情,

那其實很不幸的我已經被原著給超展開完了,

這是首先第一個我失去的樂趣。當然,這並非電影的問題。

因此我無法客觀評估:性、血腥、人性黑暗等等,

所帶來的首次觀感,故以下就不提了。

 

 

 

接著我能看的就是改編過的部分,先從加分的角度來說:

原著中確實有個喪心病狂的女殺人魔穎如,

一旦讀者接受這個「設定」,倒也不成問題。

但電影麻煩在於必須去解釋穎如為什麼喪心病狂?才有完整感。

不然就只淪於一般三流恐怖片。

 

於是電影將此部分改編,將穎如幻化成房東的精神分裂人格,

同時去詮釋房東的臥底背景,

也解釋臥底原因是房東女兒遭變態殺人魔黃四郎所害,

也解釋房東被「開發」出的黑暗人性來自於臥底時精神病院的迫害,

最後解釋原來穎如的幻化形象,其實就是房東逝去的女兒。

 

這個背景解釋的改編,從房東著手,而非從穎如著手,

從開始就也留意到不讓任何其他房客有跟穎如的互動,

非常巧妙,精心設計,邏輯編排上算是很有梗,令人心服口服,

也令我佩服能從原著已經很完整的小說狀態,還改編成另一種故事背景。

這是改編上很加分的部份。

 

 

 

但是,這種改編,相對有風險。

成也改編、敗也……,可能不是說「敗」啦,應該說是不完美的扣分。

 

第一點,

依照結尾的解釋,前大半段的劇情發展,絕大多數都是房東自行想像。

我不斷思考這中間改編的必要性,

將原本父女和陳小姐,改編成真實是一家三口;

將原本同志組合,改編成真實是健康的姪子偶爾來照顧癌末的叔叔;

將耍廢大學生+體育家暴張先生,改編成真正的同志組合。

 

我完全想像不到這樣改編的必要性,

而且換句話說,前面一大半段的劇情,等於我們在看一個房東的幻想?

那這部電影會顯得薄弱且無意義。

 

最重要的是,電影中能串連起這一切,

房東一直沒被抓包有個很大主因:大學生柏彥對於「瞬間移動」的癡迷。

建議這電影大家可回頭再看一次,想像一下,

如果柏彥是個高材生,不信瞬間移動,那會有一堆劇情沒辦法發生。

 

第二點,

本電影試圖要詮釋所有的背景,

包括房東選擇殺害的前兩位:一男一女(杜詩梅)。

由電影尾聲的真相揭露,會知道這兩人因為在精神病院凌虐房東,

造就了房東這樣的報復。

 

如果這個有必要做解釋,那……房東去弄王小妹妹,要怎麼解釋?

 

我意思是,如果對於房東去弄王小妹妹這段,有另外一套說詞可以自圓其說,

那前面一男一女會被房東抓來凌虐的背景原因,就沒有必要去說明了。

同樣可以有類似的說詞能自圓其說,不必合理化房東殺這兩人的原因。

這是第二點我覺得不滿意的地方。

 

延續第二點,

原著中穎如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得手,

是因為穎如非常漂亮,很多男人被他吸引,

接著被穎如帶到房間灌迷湯,然後就……

 

依照改編,穎如是房東的精神分裂人格,

我完全無法想像房東自己要怎麼去把精神病院醫生和杜詩梅給綁來。

(還有像是黃四郎被關還能掏出一串鑰匙?是藏在肚子裡嗎?)

 

 

 

最後是,走出片場時,身邊也是無數討論劇情真相的觀眾,

不乏真的搞不清楚發生啥事、在演什麼的人。

相較於大魔王「全面啟動」,

我認為「樓下的房客」在最後的真相釐清和交代的片段,

分鏡確實帶得太倉促、太跳躍,也欠缺順序的優化,

觀眾還沒意識這一幕到底是真相還是幻想?

是過去的過去發生的?還是過去發生的?還是什麼時間點發生的?

這一幕就已經換下一幕了。

 

 

 

 

 

這麼會講不然你來啊~~

我確實有些個人想法。

 

首先是前面提的,那幾個房客是怎樣就怎樣,不必再有變動,

房東凌遲受害者,那樣的背景造成他心理變態已經足夠說明,

不必硬要冠上「復仇」的高帽。

 

其次,電影用房東的髮量(光頭和長髮)和穿著,去區分真實與幻想,

這部分我認為不錯,但可以再做得更「鮮明」一點。

 

例如第一幕黃四郎在病床上,一群人爭產,

房東默默的「摘」下一隻蟑螂,分兩次拆下蟑螂腿,

失去兩條腿的蟑螂放在桌上還能爬走,

最後拿到黃四郎偷偷給他鑰匙的這一幕。

 

我相信那隻蟑螂就是在點出「這是房東的幻想情境」的重要元素。

(絕對勝過讓李康生講話像康康…是為了要解釋真實的他是病人…)

 

其實,從此開始往後的所有幻想片段,

都可以把這隻斷兩條腿的蟑螂給加進去,

在牆壁上、桌上、床上、甚至人身上,都可以讓這隻蟑螂去爬。

 

觀眾肯定會一直好奇,

為什麼那隻蟑螂沒死?

為什麼那隻蟑螂從黃四郎的醫院爬回房東的房子?

為什麼那隻蟑螂明明在誰的身上爬,他卻好像沒有感覺?

為什麼那麼多幕這隻蟑螂都會出現?移動神速?

最後觀眾就會知道,原來,這幾幕都是房東的幻想。

 

這種設計的好處在於,

觀眾不至於在最後十五分鐘才必須開始翻盤回想到底哪些劇情是怎樣?

而在看的過程,觀眾會有潛意識在思考:

那隻蟑螂怪怪的,那這幾幕是真的嗎?

我指的就是這種「鮮明」。

然後,絕對會有觀眾從頭再看一次,去看蟑螂會在哪幾幕出現。

還能增加票房!

 

「蟑螂點睛」啊!!!

 

 

 

好啦不喇賽~~

看完這電影我也才意識到,

原來「超展開」的劇情如果已經先被原著雷過,

再看電影會明顯失去一部份的樂趣。

所以…我也不太知道該說這電影好看還不好看。

對電影尺度能接受的,或許這電影蠻值得一看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