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主軸的感想,

已經在2009《電影》(第80屆)【贖罪】令我失控的悲傷與感動寫過一篇,

這篇主要來閒聊雜談一下。

2504.jpg

 

這週日在新店圖書館湊巧又遇到有免費放映,

雖然知道看完會很難過,但還是忍不住又跟著人群進場看。

才發現這電影有超多熟面孔,是當年完全沒意識到的,在後來看到這些演員也沒有認出來。

 

女主角綺拉·奈特莉在神鬼奇航系列就非常有名,暫且不提。

 

淑女鳥(2018)最佳女主角瑟夏·羅南,當年(2007)只是13歲的小女孩,就已經入圍最佳女配角;我後來看【蘇西的世界】(2009)時,一直覺得她很眼熟,原來是贖罪時就留下深刻印象,後來看到她的作品,宿主、布達佩斯大飯店、淑女鳥等等時,一直把她當作「喔就是蘇西世界的那位」,現在要重新修正一下認知,是「贖罪的那位」。

 

奇異博士班奈狄克·康柏拜區當年只是一個小配角,雖然戲份不重,但扮演非常稱職的綠葉;X教授,同時也飾演過多重人格電影,極考驗演技的分裂&異裂的詹姆斯·麥艾維,原來在這電影就已經嶄露頭角。

 

有種「欸!原來是老朋友啊!」的欣喜感慨。

 

在當年還不常善用google的狀態下,也是昨天回家查才知道,原來是奧斯卡80th最佳配樂的得主,那難怪乎這電影這麼中我。電影主要當然著重劇情、演員、節奏,在三者得宜之下,臨門一腳的最佳配樂會將這電影往上再推一個層次。

 

 

 

話說回來,這電影不像十年前我是一個人自己看,可以自由地落淚,這次和一群平均年齡60歲以上的長輩們,再想哭還是會忍住的。而我哭點竟然和十年前一模一樣,第一段是成年後的Briony,剛送走一位意識不清最後握著她手死去的傷兵,護士長叫她離開,接著她離開紅色布簾……一種想暴哭的衝動;第二段是老年的Briony在採訪鏡頭前說出「我把幸福,還給了他們……」。

 

我相信這兩段應該都不是正常人的哭點,但顯然我對這兩段有著非常深層的感受,我試著找出原因。

 

 

 

第一段

 

Briony成年後對整件事的懊悔與沮喪更甚,這也促使她放棄就讀牛津大學,前往治療傷兵的醫院「贖罪」。因此,她的心境與態度,和一般在此「工作」的其他護士有所不同。

 

醫院裡講究的仍是條理分明的界線,病人是病人、護士是護士,縱使二者有所接觸,但「工作」與「工作的一部分」這種氛圍,被護士長形塑得非常清楚。也因此護士長只允許護士群以姓氏相稱,這是一種和病人保持距離的態度,也是一種當病人逝去時對護士情感本身的保護,避免護士投入過深的情感在即將逝去的病人身上。

 

因此,全名為Briony Tallis的女主角,工作規範的態度上只能是「Nurse Tallis」,也因為曾經向病人吐露真名,而被護士長訓斥【There is no Briony!】,而Briony事後也反省著這句話【There is no Briony.

 

然而除了贖罪,我們也能想像,Briony也期待著與Robbie的再次相遇縱使是受傷的因此進而能想像,她對她所照顧的傷兵,有時候會投以某種特殊情懷,就像是把對方想像成Robbie一樣。而在這種時候,她就會對這名傷兵說「Briony,我的名字是Briony。」

 

態度倔強的Briony並不是那種「會因為懊悔而跪地痛哭、柔弱盡現」的那種類型(從接近尾聲Briony在虛構的劇情中面對姊姊和Robbie那段,承受著Robbie的痛罵可以知道),那何時我們才會見到她脆弱的一面?也就是這個時候。

 

回到傷兵即將死亡這幕,傷兵問她:「妳愛我嗎?」Briony以極快的速度反應著:「愛!」這顯然已經不僅只是角色扮演的情境,無論Briony是不是演好演滿,我更寧願把它想像成,是Briony正以自身面對著「對方就是Robbie」才能產生的反射回覆,尤其最後又再次補上了「Briony,我的名字是Briony。」更是強調了這樣的情愫。

 

而傷兵卻旋即斷了氣……

其實Briony也承受著巨大的痛苦,那感覺就像是Robbie在她面前斷了氣一樣,只是倔強的她並不是個會把悲傷寫在臉上的人,也因此在護士長叫她離開紅色帷幕時,她也只是面無表情的掀開帷幕離去。而就是這種【強忍著悲痛的面無表情】,讓我不由得淚水潰堤。

 

這段真的後勁極強,如果讓她很難過的走出帷幕,那就單純只是為了一個不認識的死者感到些許的難過和遺憾;但讓她面無表情地走出帷幕,就知道她內心其實是悲痛萬分的。至少我感受到了。

 

上面這一整段說明文字,十年前的我還無法詳細如實闡述,現在終於有這樣的功力了。

 

 

 

第二段

 

「我把幸福,還給了他們……

 

老年的Briony大可把整個故事以真實事件呈現,一來還原真相,二來「喜劇誠可貴,悲劇更動人」,不用查了,這句話是小馬我說的。但Briony卻選擇編造出一個虛幻的結局,讓姊姊和Robbie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這正應證了這句話:能從悲劇中走出來,那就是喜劇;但如果沉浸在虛幻的喜劇中,那才是真實的悲劇。我們終究感受出,儘管半個世紀過去,Briony對於自己謊言所造成的一切後果導致的悲劇,仍舊無法坦然走出。這更讓我們對於Briony這道心靈枷鎖,感到深深的悲戚。

 

畢竟真要究責,劇中巧克力大亨「保羅·馬歇爾」和當年被假強暴後來變妻子的「蘿拉·昆斯」才是最有責任的,Briony只是做了個適時的偽證推了這一把。但最終這一切,Briony並沒有因為這種罪惡感分攤或時間的流逝而走出這場悲劇。而最後的選擇【將幸福還給它們】,這才真的是虛幻喜劇中的真實悲劇。

 

 

話說回來我的哭點真的是很深啊……

縱使十年前沒能講清楚,但內心其實已經能感受到這一切。

 

 

 

超越五顆星的破格六顆星,人生必看電影之一【贖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