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41  

對我而言,是繼「全面啟動」之後,又一部登峰造極的電影,

看我多久沒寫東西了,特地為了這部片,半夜不睡覺來發這篇。

 

有點遺憾的是,這部電影的層次過高,

如果這不叫「只能意會不能言傳」,那什麼叫做「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我試著用上所有能詮釋此電影的文字描述,可能仍難以盡述此電影的所有元素。

這部電影,強!太強!太強啦!

在闡述類似這領域的電影,我看最完美就這樣了。

 

 

 

以下有劇情,建議先看完電影再一起分享討論~

 

 

 

雷根到底有沒有超能力?

從第一場景以打坐的姿勢浮在半空中,接著憤怒的隔空摔東西,

搭配「內心鳥人」的對話:

「這才是真實的你,你這麼有能耐,怎會比不上那些小角色(指鋼鐵人)?」

彷彿這電影要演的內容是:一個有超能力的演員懷才不遇。

 

然而隨著劇情發展,憑空漂浮,上升到最後站在樓頂邊緣時被詢問:

「你是真的要跳樓還是拍電影?」

接著飛翔整座城市後降落在飯店,後方緊跟著計程車司機要收錢......

會發現,雷根沒有超能力,一切是他的想像,包括「內心鳥人」也是。

 

而這一切的想像與「真實自我」的矛盾,

起源於二十多年前,鳥人三部曲為他帶來揮之不去的虛榮感與存在感,

他必須是有超能力的鳥人,否則,「他根本不存在」。

 

從這件事而言,電影很厲害的點在於,

它將雷根一切的想像融入在真實生活場景中,

前期既可從「他真有超能力」的誤導去看,

卻也能找到很明確的「切點」去區分哪段是想像的,哪段開始是真實的。

並理解當下的場景,為何他需要這樣的想像去自我滿足。

 

當然,最後一幕我們最後再談。

 

 

 

女兒珊與男配角麥克,是整部戲裡最真實的兩個人,

一個真實於自我,一個真實於戲劇,因此兩人一拍即合。

女兒的角色,在凸顯她於人性個性與心靈層面的掌握力十足,

她痛飆出雷根一直不願面對的事實真相,

也在陽台一語道破麥克的「虛偽處事態度」。

 

而被突破心防的麥克,則對珊完全真心坦誠

對他而言,舞台上的他才是真實的,所以他那麼的「真實」,

私底下的他,除了現在面對珊的這個時候,其餘都是虛偽的。

 

坦誠相見的兩人,讓珊逐漸對麥克有好感,

然而真實的麥克,完全不像電影起頭帶給觀眾的那種「混帳」感。

第二段在陽台的真心話大冒險,是整部電影的高潮之一。

 

珊問:「如果現在讓你對我做一件事,你最想做什麼?」

麥可回答:「我想把你眼珠挖出來,裝在我的腦袋裡,

看看你們這世代的人,是以什麼樣的視野在看世界?」

 

天哪~我在電影院看到這樣的對話,簡直感動到要哭出來,

感動的點是,怎麼能有這麼高水準多層次的好電影!

 

兩句對話,除了字面上的意思之外,

其實珊的問話,半暗示著自己期待麥克能對她「做些什麼」,

同時,麥克也清楚珊的暗示,並以看似極其粗魯卻極富深意的回應,

去告訴珊:「我們並不適合。」

並透露著「自己老了」的感嘆。

這種不言之言,才是深入精髓的極品電影!

 

當然,珊還是不放棄,她想化被動為主動,同時又不是那麼的主動,

在離開陽台前重複問著「Truth or dare?」(真心話大冒險?)

麥克的回答總是:「Truth.」

珊多麼希望麥克能回答:「Dare.」

這樣珊就能名正言順地要求麥克「對自己做些什麼」,

結果麥克仍是看透了她的心思,並堅守自己「兩人不適合」的立場,

一再拒絕給珊這樣的機會,而回答:「Truth.」

這真的是很動人的一場橋段。

 

 

 

談回雷根與鳥人,

在被女兒飆出「真相」之後,他逐漸願意面對「現實」,

然而,比起大麻煙,面對「現實」更顯得致命,

所以他不在乎地拿起大麻煙抽了幾口。

 

對這個世代而言,二十年前的他因鳥人而紅,

二十年後的他並不會因「愛情或哲學或(隨便啦~)」再次紅,

畢竟「膚淺且直來直往的槍戰、動作、武鬥、飛車、爆炸」才是「主流」。

(好吧電影裡沒有提到飛車,我加了自己的感受進去......)

 

如同麥克所說:

「台下的人根本不管你舞台戲裡面有什麼警世的深刻意涵,他們就是一群有錢的白種人罷了。」

這句話需要翻譯一下,麥克的意思是,

或許雷根的舞台劇內容要比一些浮濫於市面的動作片,來得更有價值,

但即使懂得參與這類型舞台劇的觀眾,仍有一部份根本不是為了其中意義而來,

剩下那群「雷根期盼『他們理解當中意涵』的觀眾」,根本是少數中的少數,

與雷根自己的人生存在價值、想紅的虛榮心等等的,根本一點幫助都沒有。

 

至此,雷根心中的矛盾表露無遺,

一方面,他放不下自己「當年很紅」的虛榮心,

一方面,他又鄙視著那些膚淺卻偏偏會讓人紅的玩意兒,

包括推特、FB、綜藝節目等等。

一心發展「自己理想」的雷根,反而弄得家庭事業兩頭空,

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他開始不斷透過戲劇反問自己:

「為什麼我會淪落成這樣?」(舞台劇最後一幕有這台詞)

 

 

 

在首演前一夜,再次遇上了戲劇評論家塔比莎,

言詞刀刀見骨的塔比莎,清楚點出了雷根的問題:「你是個名人,但不是個演員。」

可以想見,雷根並不是很出色的演員(麥克都比他強得多),更別說又導又編,

在這幾個領域上,雷根根本不是專家,他就只是個二十年前演紅鳥人的一個名人罷了。

而鳥人會紅,也不因這片有什麼哲學意義,就單純那膚淺的......「主流」。

因此,雷根根本什麼都不是,她想要將雷根完全踢出百老匯。

 

非常真實,而雷根當下也惱羞成怒,

畢竟,他傾家蕩產,弄出這一切,他還不想面對這個真相,

卻被這「能影響舞台劇生死」的評論家給說了出來。

 

雷根在首演前刻,他總算接受了鳥人的說法,

同時,也是他內心最真實最深刻的想法。

他開懷地飛翔在城市間、馬路上,

這個開懷,不是舒緩、不是開心、不是釋懷,

而是「看破了」。

 

他知道自己放不下那該死的成名虛榮心,

又不願回到過去去演那些浮濫膚淺無內在價值的「主流演藝」。

他知道,在面對兩種極端的矛盾下,自己根本不存在,也沒有存在的價值。

他想死。

 

(這段可能各人有不同見解,

應該有人會認為他是故意要博版面、灑狗血,

雖然也符合「看破了」這邏輯,但總之我不認為。)

 

在首演時,雷根拿著真槍真往自己開了一槍,倒地!

太厲害的電影橋段了,既有一般的電影戲劇效果,

又極具深刻反應了雷根的「看破」。

 

我之所以認為他真的想死,其一在於他拿槍比了台下的觀眾,

他應該當下真的想朝那些「只是有錢的白種人」開槍吧!

「你們這群根本不懂我舞台劇意義的廢物!」他自盡前應該是這麼想的。

其二在於,預演的兩次,他都是拿槍抵著太陽穴後,開槍,鮮血四濺。

首演時卻是...不知是幸運還不幸運...在正要拿到腦袋前時,擦槍走火了,只轟了自己的鼻子。

 

至於有沒有彈頭,是否非「全真槍」,我認為一點都不重要,

以他的立場,若當下有真槍,他是一定拿真槍的,空包彈是片場唾手可得的道具,

但對著太陽穴轟,一樣會出人命,

所以我寧願相信是「他真的想死,只是不小心槍沒到位就走火了。」

 

 

 

評論家塔比莎隔日的評論是非常有趣的,我不知眼尖的觀眾有多少,

因為鏡頭是對著一整群的觀眾,但我眼尖的發現,塔比莎在雷根倒地時,

她就起身走了。

這邊有趣的點在於,可以把她解釋成兩種。

 

她原本照計畫寫了惡評,卻在後來得知他拿真槍,所以改成了好評,

這能凸顯一堆影評人自以為是與陳腔濫調的無意義形容詞之可笑。

 

但因為我是影評人,我不喜歡這個解釋(誤)。

不是啦~以發稿時間與稿件截止時間判斷,

我不認為她能立即從其他地方知道「雷根拿真槍」這件事。

 

注意,我指的是「她無法從其他地方得知」,而不是說「她不知道」,

在我的見解裡,她是個完完全全真實且出色的觀眾暨評論家,且完全忠於自己的評論,

她在當下,面對雷根那麼「真實的演出」,無論槍真槍假,

她都會當作雷根用了真的槍,並真的打算轟了自己的腦袋。那種嘔心瀝血,她心知肚明!

 

至此,反而,塔比莎才是雷根要的那種「真的懂他舞台劇內容的觀眾」。

而雷根也真的開創了「新的一頁」。

 

 

 

電影來到尾聲,看到好評,雷根心情變好了嗎?

 

我的見解是,雷根還是想死的,

畢竟,第一次擦槍走火沒死成是意外,才造就這樣的演出。

「事情本質」是一點改變都沒有的,

(除非他每次都不小心擦槍走火並幸運活下來...)

因此,尋死的動機,完全沒有改變的,

所以他罵了聲「Fuck you! Bird Man!」接著跳了出去。

 

珊進來之後尋找雷根,最後在窗邊確認底部後往高處看,露出欣慰的笑容,

「所以他真的變成鳥人啦?什麼爛片!」這是坐在我旁邊的觀眾發出的噓聲。

 

我倒認為最後珊的這一幕,是雷根跳下去前所幻想珊進來後的場景,

他希望珊能看著「真的變成鳥人」的他,

或是「逝去的靈魂」從該死且膚淺的肉體中昇華解脫而舒坦的他。

 

但又或者,從看著鏡子裡,鼻頭綁著繃帶像是鳥人面具一樣,

這時候開始往後的一切,都只是雷根的幻想呢?

 

 

 

結尾收得非常高竿,以全片邏輯而言,

既然不存在超能力,那就不存在會飛的鳥人,

也不該存在超科學現象的靈魂,就不會有珊往窗外高處一笑的一幕。

因此以這邏輯解釋,珊的場景只有可能是雷根幻想出來的,

偏偏,前面的幻想都有一個明確的「切點」可以切,

讓觀眾知道什麼段落開始是幻想、什麼是真實,

卻偏偏最後這一幕就是沒有「切點」,

讓你能把「真實的結局」停留在最後一幕的任何一個段落。

 

然而,若跳脫全片邏輯框架來看,

電影如果只是演,珊望著窗外底部,看著底部,露出悲傷的笑容,The End!

也已經是個非常漂亮至極的收尾。

 

但它卻沒這麼做,而選擇更跳脫框架的往高處看之後才笑。

你要說「他真的變成鳥人」或是「珊真的看到了解脫的雷根靈魂」而會心一笑,

我也完全能接受,此電影的高深強大更在此可見一斑。

 

 

 

能提的元素還很多,

包括雨點般的焦急鼓聲,互相確認存在價值的女主配角,

雷根穿內褲穿越人群明明焦急卻帶著享受人群圍觀的心情,

雷根與麥克的互毆及對談、理解及認同等等,

這部電影有太多值得玩味之處,實在無法一一盡述。

 

推薦給每年會看50部電影以上,

看電影常覺得看完前面就知道後面,

對劇情發展性有高敏銳直覺的觀眾。

 

 

 

今年有非常多的好電影,以奧斯卡入圍影片而言,

年少時代、築夢大盜、模仿遊戲,這三部我還沒看,

布達佩斯、進擊的鼓手、霍金、美國狙擊手,首推布達佩斯。

但以我看過的這五部,確實「鳥人」仍高出一個範疇,

等三部片補完再來發入圍最佳影片總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