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型電影我印象中沒發過太多文,

恐怖片或噁爛片(人型蜈蚣)我也看不少,但沒道理為這種電影發文,

當然「藏身處」這種超高檔驚悚片是在看的過程就有預期會不錯的除外。

在看地下弒的過程,我是抱著看鬼來電或貞子這類較低階的恐怖片心態來看,

殊不知......是我錯看了,這電影安排的「誤導劇情」和「真實狀況」,簡直一絕!





防雷行





防雷行2





如果看這篇文章的,

你有打算要看這電影,

我建議就不用再看下去了。

先去看電影,如果覺得霧煞煞,

那再來看下面的文,一解疑惑。



正當我被誤導得很爽,心裡念頭是「唉阿不就這樣而已?」

當演到女主角發現男主角家中垃圾桶裡的衛生棉(這正常),但「隱形眼鏡」?

隱形眼鏡?干隱形眼鏡屁事?我瞬間坐直身軀,眼睛瞪大,我真的想不到干隱形眼鏡屁事。



原本的思考是(應該大家都是如此),

男主角有個暴走妹妹殺了父母,

然後隨時會暴走的妹妹被男主角藏在地下室,

男主角因為手足之情,一直對外隱匿不說,

其實男主角是很為難也很想要有正常人生活的人。

阿就這樣簡單的劇情,到底干隱形眼鏡屁事?(第五次)



好的,男主角成年後,發瘋的妹妹第二度逃出的那段(有對情侶在車中......),

男主角是否真的失手殺了妹妹,一直沒拍出來,

影片想要誤導的是其實妹妹沒有死,當然很快的,

觀眾只有在那個「應該死掉的妹妹」衝出來抓女主角的那一剎那會被這樣誤導,

很快地觀眾就會發現,這個瘋子顯然不是原本那個抓狂的妹妹,

那......到底男主角為什麼要這樣做?

妹妹被自己誤殺,自己處理掉不是「剛好而已」嗎(即使很難過)?

而且找的還不是藍眼睛,原本越想越遠例如男主角無法接受妹妹被自己殺死所以先找個人替代......



後來當然隨著男主角逐字逐句地透露線索,就能理解「真實狀況」,

但還是不禁佩服整個電影的誤導走向。

電影設計很強的一點在於,小時候兄妹的「表象」相當清楚,

劇情中小時候的妹妹、片頭抓狂殺死父母的人、地下室的女人,

這三個人所呈現的「表面」,非常容易讓人認為這三個人就是同一個人,

也因此,觀眾不會去懷疑街坊鄰居和男主角所說的話,因為電影呈現出來的狀況,也是這個樣子。

妹妹=片頭抓狂殺死父母的人=地下室被囚禁的女人

電影將這等號塑造得非常成功!

但當等號瓦解!

電影前面塑造的所有劇情,都必須能充分解釋,這才是最強的部分!



原來,根本沒有「發瘋的妹妹」,

只有「再也忍受不了父母,決定殺了父母的男主角」。

而這樣的男主角,是因為鞦韆事件導致妹妹死亡,

結果造成本來就不太正常的父母開始把他當妹妹來養,

還逼迫男主角認定自己就是妹妹,終於他再也忍受不了(當然你也可以說他是精神崩潰狀態)。

但以他成年後的言行舉止看來,我寧願相信他是理性下殺害了他的父母,

只是電影為了鋪陳整個誤導走向,他刻意讓男主角的下手像是發瘋的人一般。



父母死後,什麼接去親戚家住等等的傳言,當然是男主角的謊言,

然而,長期被壓抑「真實本我」的男主角,他在其他部分都正常,只有在這個「本我意識」,

他必須塑造出一個「妹妹」,他才能認定自己是自己,自己並不是父母長期下認定的妹妹,

於是有了一整個很恐怖的囚禁狀況,恐怖的是男主角的行為,而不是被囚禁的女人。

被囚禁的女人屢屢衝出男主角房,其實是為了逃生求救,當然影片是要誤導觀眾認為:瘋子脫困出來作亂。

無奈的是每次都被「看似好人」的男主角「適時地抓住」,甚至其中一個還因此身亡。

(當然,也可以說成原本發瘋殺死父母的男主角,因為自己「塑造」出了妹妹獨立於本我之外,所以成年後精神恢復正常)



瞭解「真實狀況」,再回頭看整部電影的誤導安排,會覺得這電影很厲害,

厲害到網路上一堆寫這部電影影評的人根本自己不瞭解真實劇情為何。

雖然我必須說,若要以驚悚片恐怖片的角度來看,這電影還是稍嫌沈悶鬆散了,

但它的梗是真的不錯,前段也都安排得非常完善。



我其實希望再加入一段劇情,

男主角小時候殺父母的視野,是模糊朦朧,

逃脫出男主角囚禁室的可憐女人,也是模糊朦朧,

這種安排當然是為了要誤導觀眾以為這兩個角色是同一人,

但難免落入「為誤導而誤導」的弊病。

要詮釋兩個角色都是朦朧視野的劇情也很簡單,

就讓小時候的男主角在鞦韆事件之後,開始被父母餵毒,所以視線朦朧;

之後,他為了培養一個「妹妹」,也用了同樣的毒在餵食被囚禁的可憐女人,所以視線朦朧。

切入點也很容易加,就加在女主角發現的垃圾堆裡的第三個關鍵物品,

然後前段劇情,可以安排女主角知道被殺死的夫妻長期使用這毒品,一切妥當。





當然如果是對恐怖片完全不行的就算了,

如果對恐怖片還ok的,這電影蠻推薦去看看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