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看房子大概都是這種過程,經過離租屋處最近的那間永慶房屋,佇立玻璃落地窗外看他們貼出的廣告,只要裡面人有空,十之八九都會出來抬槓。(其他房仲其他間也是如此)

 

剛開始的設定大致是這樣,報價1000上下(以內最好)都看,設定平常的生活圈範圍。考量報價1000,殺下來大概八九百,差不多是預算範圍。坪數沒有特別限制,總之要有廚房空間,其他不限,從10坪看到35(山上)都有。

 

儘管如此,帶看的永慶房屋,從最初接洽我們的,一直到後來,同樣這間店大概至少有5位以上和我聯繫過,也不確定他們內部怎溝通的,似乎就是把我們定位在預算1000,所以後來帶著帶著,幾乎都是1200~1300的房子。我不確定這是否一個手法啦~但對其他人可能有用,我自己的感受就是極反感。就已經一再強調說只看1050以內的了,一直帶1200以上是怎樣?

 

說來有趣,可能我們年紀太輕(又保養得好),這間比較年長的,可能某種刻板印象,覺得我們根本沒能力買,內心應該是認為我們只是看爽的。所以很常沒接觸個幾次就斷了聯繫,隔沒多久就換另外一個房仲接手,然後又重新談需求一次,內部是不交接的是嗎?因此大概看房半年後,我就直接放棄這間店了,永慶房屋新店民權店。既然1000以下不想帶,又刻板印象的目標導向,沒誠意合作不如就別了吧。

 

 

 

這中間看房子,發現一個問題,在於我們目標區域的房子,小則新房15坪以內(含公設)單價60以上、大則25坪以上老公寓成交價要一千附近。但看到後來,應該建物17~23坪左右是最適合我們的,大概二房一廳一衛一廚,偏偏這種物件實在有夠少。好不容易遇上,又是各種個性不合,例如坪數對了,但裡面隔成三房,每一房都很小;或是坪數房數都對了,但客廳大得莫名(舊辦公室的設計)

 

一年來(2016Q3~2017Q1)前前後後,大概看了二十多間房子有吧。

 

裡面只曾經出現過一個有意願購買的物件,它座落公園旁邊,23坪,內部裝潢已經非常完整,房型正確,完全符合我們內心想要的狀態,但只有唯一的缺點:原本是近50坪的空間,投資客將它改建成兩間房(23/25),出入口只有一個。換句話說,必須和買另外一間的鄰居共用同一個出入口(同一扇進出門)。但除此之外,其他一切沒問題。

 

就在我們尚在猶豫這個點時,一方面也留意到怎麼房仲沒說要再去多看幾次。一問才知道,哇靠~原來成交了啊~三天內被秒買,像流星一樣劃過即逝。其實看著看著也是蠻挫折的,深感買房不容易,既然中古屋都是這種狀況,於是開始考慮看看新建案。

 

!?中古屋都買不起跑去看新建案?當然我們也不敢找那種動輒每坪六十萬的那種,新店嘛,比較便宜又大打廣告的,就是波爾多和陽光PARK。這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買房系列文》01_看房動機

《買房系列文》02_開始看房

《買房系列文》03_看新建案

《買房系列文》04_嘗試法拍屋

《買房系列文》05_網路遇見好房子

《買房系列文》06_簽斡旋

《買房系列文》07_買賣雙方關小房間

《買房系列文》08_正成交時千萬別放鬆

《買房系列文》09_永慶根本沒有自行提供的漏水保固

《買房系列文》10_成交後的雜事:氯離子、房貸

《買房系列文》11_交屋點交和房仲說掰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